脑血栓,在中医领域被归入“中风”的类别。中风,这一医学难题,历来被视作四大难证之首,其发病不受季节限制,且常常伴随后遗症。
中风的理论源头可追溯至《内经》,并在《金匮要略》中逐渐形成。历代医家普遍认为,中风的主要病因包括风、火、痰、瘀、虚。对于脑血栓患者而言,其急性期的主要病理特征为血瘀阻脑,各邪内生化毒损伤脑髓。在恢复期,肾虚表现突出,而在后遗症期,死血深留脑、髓海空虚是主要问题。治疗脑血栓需要分期进行,结合辨病与辨证,急性期着重活血化瘀、祛邪解毒与补肾护脑。
对于肝阳上亢型的脑血栓患者,症状包括半身不遂、舌强语简、头晕头痛等,治疗需平肝潜阳,同时补肾填精生髓,活血化痰开窍。对于痰瘀阻络型的脑血栓患者,症状包括半身不遂、肢体麻木等,治疗则需补肾健脾,同时化痰活血开窍。至于气虚血瘀型和阴虚血瘀型的脑血栓患者,治疗则需分别注重益气活血通络和补肾养阴,填精生髓。
针对以上各种证型的脑血栓治疗,都有相应的自制方剂。这些方剂是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精心调配的。如果患者在各证型的基础上还有兼证,医生则会随证进行适当加减或合方加减。例如,如果伴有痰的症状,就会加入半夏、胆星、天竺黄等药物;如果失眠,则会加入酸枣仁、夜交滕等药物。对于后遗症久瘫的患者,还会增加如水蛭、全蝎、蜈蚣等昆虫药物以及鹿角胶、龟板胶等血肉之品。
治疗脑血栓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中医的辨证施治在这一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帮助患者有效缓解病情,改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