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眼”困扰许多人,让人看起来疲惫不堪。台北市联合医院仁爱院区中医科医师蔡曜键指出,黑眼圈的形成有其深层原因。
眼周的皮肤非常脆弱,皮肤下的黑色素易在此处形成明显的圈状黑眼圈。中医认为,黑眼圈的形成可能与经络气伤、内有瘀血有关。眼胞属脾,若脾虚痰阻,也可能诱发黑眼圈。
蔡曜键医师强调,黑眼圈的形成部分源于先天遗传,即眼睛周围的色素天生较多。这种情况下,即使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也可能出现黑眼圈。而后天因素则多与静脉血管瘀积或眼部色素沉淀有关。睡眠不足往往导致眼睛周围的静脉回流不畅,从而形成紫黑色的黑眼圈。一些皮肤炎症如异位性皮肤炎或过敏性接触性皮肤炎,也可能因长期搔抓导致眼部色素沉淀。
中医的观点认为,黑眼圈是眼睑周围皮肤呈现黯黑色的眼症。当身体内的经络荣卫气受伤,加上瘀血内停,就会呈现在眼部肌肤上。眼胞与脾有关,如果脾虚痰阻,会导致津液输布异常,痰浊内停,进而引发黑眼圈。
蔡曜键医师建议,预防黑眼圈需要注意日常保健。保持心情愉快,确保身体气机畅通,有助于避免眼周瘀血。喝水以温水为宜,温能通阳化气,行血去瘀,改善肤色暗沉。不论何种原因导致的黑眼圈,都要避免熬夜,以免因睡眠不足导致眼圈发青。
还有一些药膳方法可以帮助预防和治疗黑眼圈。如将白木耳、猪肝、生姜和红枣共煮后食用,有助于补血益气、养肝明目,减轻眼睛周围的黑晕。或者准备龙眼肉、陈皮、莲子和适量米共煮,加盐调味后食用,可养血补虚,预防黑眼圈。
最后提醒广大网友,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处理。对于未经本站核实的信息,请读者自行研判。让我们一起努力,保持健康的作息和生活方式,远离“熊猫眼”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