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师 >

立秋之后防暑防燥(中医养生)

  • 心理师
  • 2025-05-03
  • www.zibizhengw.cn
  • 自闭症康复

立秋之后,天气逐渐由炎热转为寒凉,这是一个从养阳到养阴的重要时刻。随着秋季的来临,养生的原则也转变为以“收”为主。

立秋时节,虽然暑热未尽,气温不会立刻下降,甚至可能会有短暂的气温升高,天气也逐渐由潮湿转为干燥。尽管有凉风习习,但天气变化无常,早晚温差大,白天仍然炎热难耐。我们需要继续做好防暑降温的工作,警惕“秋老虎”,以防中暑。

在中医看来,燥邪是秋季的主气,其性质干燥,易耗伤人体的津液。常见的口干舌燥、鼻涩咽痛、皮肤干枯、大便干结等一系列症状,被称为“秋燥综合征”。对于老年人而言,由于他们对秋季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和耐受性相对较差,因此更应重视预防。为了防燥,我们要以养阴清燥、润肺生津为基本原则。中医推荐采用清热润肺的方法,如用麦冬、菊花、百合等煎水代茶饮,它们具有养阴润肺、清心除烦、益胃生津的效果,是秋季防治秋燥的良方。

立秋后,昼夜温差大,此时容易感受外邪而导致感冒。我们应该注意衣着和居家休息,避免夜间着凉。初秋也是感染性疾病的高发期,儿童易出现发烧、恶心呕吐、腹泻等异常表现,需要及时就医。注意不要贪凉,保持饮食卫生,保持情绪稳定,随时注意增减衣物。

在饮食方面,立秋后应坚持祛暑清热,多食用滋阴润肺的食物。因为秋季燥气上升,易伤津液,所以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主。可以适量食用芝麻、糯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它们能够益胃生津,帮助我们保持身体的健康。

立秋之后,我们要根据季节的变化调整养生方式,从养阳逐渐转为养阴,以收为原则,注意防暑降温,防燥润肺,保持身体健康。这样的养生之道不仅适用于古代,也适用于现代人们追求健康生活的需求。《》也曾对此进行过报道。

上一篇:中国贷款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