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顾:杨珍老太的消费遭遇
背景介绍:
在充满活力的2023年5月,北京朝阳区的79岁杨珍老太被小区门口新开的按摩店宣传所吸引,初次体验了其服务。接下来的两个月里,她在该店通过办理会员卡、购买美容产品等方式累计消费高达13万元。
事件发展:
1. 消费体验:杨珍老太在按摩店享受了一段时间的服务后,认为效果并不显著,反而身体状况有所恶化。
2. 退费风波:杨珍老太认为收费不合理,提出全额退款的要求。但店方以已提供的服务为由,仅同意退还约1万元。
3. 商家动态:不久之后,这家按摩店贴出“暂停营业”的通知,店内设施被清空,疑似跑路。
争议焦点:
1. 诱导消费争议:据杨珍老太描述,按摩店的工作人员多次夸大她的健康问题,并以此为由推荐高价项目。例如,声称“不治疗会瘫痪”,促使她进行大额充值。收据上的“特惠卡不退不换”被消费者指责为霸王条款。
2. 责任分歧:商家认为服务是明码标价,且消费者已签字确认,只愿意退还剩余未消费金额;而消费者则主张商家存在虚假宣传和误导性营销,要求全额退款。
法律与维权路径:
1. 预付式消费风险:此类纠纷在健身、美容等领域屡见不鲜,商家“卷款跑路”“退费难”问题日益突出。法院在处理类似案件时,若商家存在捆绑销售、诱导消费等行为,可能会判令其承担连带退款责任。
2. 关键证据与裁判原则:银行转账记录、收据、沟通记录等都是维权的关键证据。如果商家确实有虚假宣传或未履行充分告知义务,法院可能会支持消费者的退费诉求。但如若服务已实际提供且无欺诈证据,退费难度较大。
维权建议及警示:
1. 维权建议: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并保留与商家的协商记录。提起诉讼时,需要详细举证商家的营销话术、合同条款的不合理性等。
2. 社会警示:此事件凸显了老年群体易受营销话术影响的问题。预付式消费需警惕“健康恐吓”式推销。消费者应理性评估服务的必要性,避免一次性大额充值。监管部门也需加强针对老年消费市场的合规审查,保护这一群体的合法权益。
这起事件不仅揭示了消费者在选择预付式消费时需提高警惕,也为商家合规经营提供了警示。希望广大消费者能够理性消费,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