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早期现象级的网络脱口秀节目,《暴走大事件》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尖锐的社会评论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多次遭遇封禁的背后,却隐藏着与内容争议息息相关的核心原因。以下是其经历的重大事件回顾:
一、首次停更整改事件
在2017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波席卷了《暴走大事件》。当年11月,该节目1-5季突然在各大平台下架,包括优酷、腾讯等。当时,节目组仅回应称需要进行“整改”,但未明确具体原因。外界纷纷猜测,这可能与某期涉及敏感话题的报道有关。官方并未对此予以证实。追溯其背景,自2017年6月起,广电总局开始密集整治网络内容,重点打击低俗、侵权等内容。《暴走大事件》因其独特的“新闻播报+讽刺段子”形式,部分内容被认为存在过度调侃社会现象的风险,从而受到了影响。
二、全网封禁事件
2018年,暴走漫画在短视频中的一次戏谑行为,引发了轩然大波。当时,该团队戏谑了董存瑞烈士的事迹,如将“碉堡”谐音为“八分堡”,并篡改了叶挺烈士的《囚歌》诗句。这一行为立即引发官方媒体的点名批评。这一事件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实施初期,暴走团队的戏谑行为触碰了法律的底线。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这样的行为可能面临民事、行政乃至刑事责任的追究。此后,暴走漫画旗下所有节目被全网下架,相关平台账号被封禁,官方网站及APP也停止运营。CEO公开道歉并承诺永久删除争议内容。
三、后续发展与现状
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后,暴走团队于2020年起悄然复出。他们通过新的账号在头条、抖音等平台发布内容,风格明显收敛,更加注重社会热点但避免敏感议题。影响力已大不如前。曾经的数千万粉丝如今降至万左右。节目形式也转变为以短视频为主,不再延续《暴走大事件》的社会评论模式。
从《暴走大事件》的历程可以看出,网络内容的监管态势日益严格,尤其是在历史观和价值观的把控上。这一案例也成为互联网内容合规性的典型警示。对于内容创作者而言,如何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同时保持节目的独特风格,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对于观众来说,他们也在期待着更加健康、优质的网络内容生态的出现。《暴走大事件》的历程,无疑是网络时代内容创作的一面镜子,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