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领导、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怀揣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想要带大家回到那充满硝烟与热血的沂蒙山区。那里是一片红色的热土,那里是一方英雄的沃土。在这片土地上,我们聆听到的不仅仅是历史的回声,更是生命的绝唱。
让我们首先想起那位伟大的沂蒙母亲——王换于。当战火弥漫,生灵涂炭,她毅然创办战时托儿所,用母性的光辉守护着86名革命后代。面对自己四个孙儿的夭亡,她从未后悔,只是默默坚守。每当夕阳西下,村口的青石板凳上总有一位老母亲的身影,哼唱着摇篮曲,那是对所有孩子们的承诺和期盼。
再说说那位用乳汁救治昏迷战士的红嫂明德英。她虽是一名失语者,却用无声的行动谱写了人间大爱的壮丽篇章。面对受伤的八路军战士,她解开了衣襟,用乳汁滋润着战士的生命。在搜山的日军面前,她用生命捍卫着革命的火种。她的乳汁,流淌着蒙山泉水的清甜,更奔涌着老区人民的热血。
沂蒙六姐妹的故事更是感人至深。在孟良崮战役中,她们三天三夜不眠不休,用柔弱的肩膀架起通往胜利的桥梁。那些担架队员攀爬鹰嘴崖时滴落的血珠,是她们对胜利的渴望和对信仰的坚守。
还有识字班梁怀玉,首位公开喊出“嫁郎要嫁当兵郎”的女性。她带动沂蒙山区3000妇女送夫参军,她们把定情的鞋垫塞进丈夫的行囊,把滚烫的誓言绣在红旗之上。她们的爱,超越了血缘,成为了整个沂蒙山区的骄傲。
当我们漫步在沂蒙山地质公园,那些沉默的岩石都记得。它们记得那些彻夜纳鞋底的油灯,记得担架队员的血汗,记得识字课本上的誓言。这些红色基因早已融入这片土地的血脉,成为沂蒙精神的脊梁。
同学们,当我们站在沂蒙精神纪念馆的留言墙前,看到那一行行稚嫩的笔迹:“长大后我要做传递火炬的人。”我们不禁想起王换于老人的喃喃自语:“我的孩子们都回家了吗?”是的,他们都回家了,他们永远走在回家的路上,因为他们都是沂蒙的孩子,他们都是这片红色土地上的骄傲。
让我们共同铭记这些用生命书写历史的英雄们。他们的信仰、他们的坚守、他们的牺牲,都是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源泉。让我们将沂蒙大地的红色记忆化作前行的力量,为更美好的明天而努力!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