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师 >

副热带高压

  • 心理师
  • 2025-05-17
  • www.zibizhengw.cn
  • 自闭症康复

副热带高压

副热带高压,是活跃于副热带地区的高压系统,位于南北纬30°左右。其示意图揭示了一个温暖气团的存在,对热带气旋的生成和走向有着重要影响。副热带高压所笼罩的地带被称为“副热带无风带”或“马纬度无风带”。这个高压系统呈椭圆形,其长轴大致与纬圈平行,是一个具有暖性的动力系统。

副热带高压,又称亚热带高压或副热带高气压脊。在气象学中,它是一个重要的天气系统,对中、高纬度地区和低纬度地区之间的水汽、热量、能量、角动量的输送和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主要位于大洋上,常年存在。在不同的地理位置,分别称为北太平洋高压、北大西洋高压等。冬季,位于南海地区的副热带高压单体,被称为南海高压。

副热带高压的成因主要是动力的作用。其高压脊线处于哈得来经圈环流和费雷尔经圈环流的下沉气流区,天气多晴朗。相传,从大西洋运马往西印度群岛的帆船,在进入副热带高压所在的纬度时,常常遇到平静无风的情况,无法航行。欧美各国常用马纬度作为副热带高压的同义词。

随着季节的更迭,副热带高压的强度、位置会发生明显的季节变化。在夏季,特别是南北太平洋的夏季,副热带高压活跃,初时呈东西走向,其后转为南北走向。在秋季,副热带高压转弱后,其温暖气流使原先被高压区覆盖的水域水温增加,容易生成热带气旋。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秋季会是热带气旋最常发生的季节。

副热带高压影响下的气候一般是高温且层结稳定,对流不旺盛,因此降水较少。在其西部,由于层结较为不稳定,降水稍多;而在东部,降水较少。具体的气候类型包括热带干湿季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和地中海型气候等。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夏季,北太平洋副高西进北抬,带来夏半年的降水。但在其控制下的区域,往往会出现高温少雨的天气,如伏旱天气。

副热带高压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天气系统,对全球的气候和天气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深入了解和研究副热带高压的特性和变化,对于预测天气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副热带高压对中国的影响及与2013年酷暑的关联

西太平洋高压脊线的地理位置及季节性变化对中国天气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在这根高压脊线的北侧西风带中,气旋和锋面频繁活动,常伴随着阴雨或暴雨天气。中国东部地区的主要雨带,通常位于这根高压脊线以北5至8个纬度的位置。

深入了解这根高压脊线的季节性移动轨迹,能够揭示中国东部地区雨带的季节性位移规律。通常情况下,五月高压脊线位于北纬15°附近,主要雨带位于华南地区;到了六月,脊线跃过北纬20°,雨带移至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使得江淮一带进入梅雨季节;而在七月中旬,当脊线向北越过北纬25°,雨带转移至黄河流域,华北地区进入雨季,江淮流域受到高压脊线的控制,梅雨期结束,进入炎热的伏旱期。

与此在高压脊线的南侧,存在着东风带,这里常有东风波和台风活动,产生大量的降水。西太平洋高压与台风的相互配置,决定了台风的移动路径。若高压强大且脊线呈东西向,台风将稳定西行;若高压脊线呈西北至东南向,台风则容易向西北移动,并有可能在中国登陆;若高压减弱或断裂,台风则可能北上登陆或转向。

在2013年,副热带高压对中国天气的影响尤为显著。那一年,从7月开始,中国局部地区持续高温。进入8月后,虽然北方的高温天气已明显减弱,但在强大的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南方地区,持续高温天气依然严峻。据气象数据显示,8月初,35℃以上的高温覆盖面积约158万平方公里,占到了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而40℃以上的高温区域也达到了约7万平方公里。

气象研究者指出,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持续高温酷热天气,其主要原因正是受到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控制。气象云图显示,从2013年7月上旬开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便一直持续控制着长江中下游地区,且其强度明显强于历史同期。副热带高压的影响使得这一地区持续受到高温烘烤,造成了那一年的酷暑难耐天气。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