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幼儿随班就读是我国融合教育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让自闭症儿童在普通教育环境中获得适合其特殊需求的教育服务。以下将从理论基础、实施策略、教案设计和成功案例等方面,全面介绍自闭症幼儿随班就读的教育实践。
随班就读是指将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包括智力残疾、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肢体残疾、语言障碍、情绪/行为障碍、学习障碍、自闭症等)安置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中就读,与普通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活动,共同进步的一种教育安置形式。这种教育形式是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残疾儿童和健全儿童的一体化,实现教育的全面融合。
自闭症谱系障碍是一类发生于儿童早期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以社交沟通障碍、兴趣狭隘、行为重复刻板为主要特征,严重影响儿童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对于自闭症儿童而言,随班就读不只是学习学科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在普通班级的环境中学习并恰当运用社交规则,获得与人亲近带来的愉悦感受,掌握融入社会所需要的基本能力。
教室环境的合理安排对自闭症儿童的学习至关重要。一些自闭症学生对座位有特殊要求,比如喜欢固定的座位地点或固定的桌椅。教师应采取弹性要求,如果学生喜欢固定地点,允许座位不变更;如果喜欢固定桌椅,可以让学生带着桌椅换位子。还需注意教室的安全设计,防止有自伤行为的自闭症儿童受伤。
视觉提示系统的建立也非常重要,可以设计开发磁性流程板系统,包含日常生活和教学活动的可替换图标卡,并配备与图标对应的三维实物参照样本,帮助儿童建立图像与物品的对应关系。教室分区应明确划分个人工作区、团体活动区、感统训练区等不同功能区域,每个区域入口处安装状态指示灯,通过颜色变化直观显示区域使用情况。
1. 个性化教学计划:通过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习惯等,制定短期和长期目标。短期目标可包括提高注意力、改善语言表达等;长期目标包括提高学习成绩、适应社会生活等。
2. 多样化教学方法:
3. 结构化教学体系:采用国际公认的TEACCH教学体系五大关键要素,包括物理环境结构化、个性化日程系统、任务工作系统、多层次视觉提示以及日常生活常规培养。
自闭症幼儿随班就读教案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尊重个体差异:根据每名自闭症儿童的特点制定个性化教学计划
2. 注重社交能力培养:教案应包含大量社交互动环节,帮助自闭症儿童学习社会规则和交往技巧
3. 强化视觉支持:使用图片、图表等视觉提示辅助教学
4. 小步骤教学:将学习任务分解为小步骤,逐步完成
5. 正向行为支持:多使用表扬和鼓励,强化积极行为
课程目标:
1. 能在提示下与同伴进行简单互动
2. 学会轮流等待的基本规则
3. 体验集体活动的乐趣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5分钟):
2. 主活动:合作游戏(15分钟):
3. 总结与强化(5分钟):
评估方法:
调整建议:
根据学生能力,可适当简化或复杂化游戏规则,或增加个别辅助。
有效的家校合作是自闭症幼儿随班就读成功的关键因素。学校应建立家校联系机制,定期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共同制定教育策略。可邀请家长参加特殊教育知识讲座,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和能力。
家长在家中可以:
1. 按照学校指导进行家庭作业辅导,制定家庭作业计划
2. 创造机会让孩子与邻居小朋友互动,练习社交技能
3. 使用与学校一致的视觉提示系统,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4. 定期与教师交流孩子进展,共同解决问题
学校层面的支持包括:
多个案例研究表明,经过科学干预的自闭症随班就读学生能在以下方面取得显著进步:
1. 注意力:通过个别化教学和游戏化教学,注意力得到明显提高。如案例中的小王同学,从最初无法集中注意力到能跟随课堂活动。
2. 语言表达:通过情境教学和多媒体教学,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升。有小案例显示,原本无语的自闭症儿童最终能主动举手回答问题。
3. 社交能力:通过家校合作和班级活动,社交能力得到锻炼。如小A同学从沉浸于自我刺激行为到能在同学带动下参与团体活动。
4. 学习成绩:在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学业成绩有所提高。有小张同学对某些学科表现出浓厚兴趣并取得进步。
该校是南宁市首批普通小学附设特教班的学校之一,自1990年起开启特教班与普通班随班就读的双线并行普特融合教育之路。目前,学校共有37名特需儿童,其中9名是孤独症儿童。该校以随班就读为突破口,基于"接纳、尊重、守护、发展"的核心理念,形成普特融合的育人模式。
该校通过播放科普视频、发放故事绘本等方式,向普通学生介绍"星星的孩子",帮助他们理解孤独症儿童的特点,培养同理心。同时为孤独症孩子安排助学小伙伴,每个班选出有爱心、有耐心、有责任感的同学与孤独症孩子轮流结对,进行一对一帮扶。
该校一名孤独症儿童刚入学时无法正常说话,难以参与课堂学习。经过系统干预后,能够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同学们会一起为他鼓掌"棒棒!你真棒!向你学习好榜样!"。
尽管随班就读政策为自闭症儿童提供了融入普通教育环境的机会,但在实践中仍面临一些挑战:
1. 教师专业能力不足:普通教师往往缺乏特殊教育知识和经验,难以有效应对自闭症学生的特殊需求。
2. 资源支持有限:许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和专业教师相对不足,影响干预效果。
3. 同伴接纳问题:部分自闭症学生可能遭遇同伴的误解或排斥,需要系统性的同伴教育。
4. "随班就坐"现象:一些自闭症学生虽然身在普通班级,但教育需求未得到满足,未能真正参与学习活动。
为提高随班就读成效,需要:
融合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通过支持达到相互适应,达到孩子和环境的和谐统一",而不仅是提供普通环境的随班混读。当一个小女孩用行动改变自闭症小男孩的行为,当全班同学为自闭症同伴的进步真诚鼓掌时,融合教育的意义便得到了最生动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