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早期警示信号(6个月-2岁)
社交互动异常:6个月后难以被逗笑,眼神交流少,10个月左右对名字无反应(听力正常)。
感知与行为异常:痛觉迟钝,通过啃咬等非常规方式物体,对周围环境兴趣低。
非典型发育:与母亲缺乏对视或表情互动,行为刻板(如重复拍手、转圈)。
2. 典型确诊年龄(1-3岁)
1岁左右:部分症状明显的患儿可能被识别,如语言发育停滞或倒退(仅会说简单词汇)、社交障碍加剧。
2-3岁:多数患儿在此阶段确诊,表现为语言障碍、兴趣狭窄(如固定路线行走、重复排列物品)、情绪表达困难。
3. 特殊情况与后续发展
较晚发现:少数儿童可能因症状轻微或发育差异,直到3-4岁才被家长或医生注意到。
年龄增长后的表现:7岁后可能出现更严重的刻板行为(如追求危险动作)、情绪问题或睡眠障碍,社交能力持续受限。
建议
家长若发现孩子存在上述异常,应尽早咨询专业医生进行发育评估和干预。早期诊断和康复训练能显著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