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自闭症治疗 >

布洛芬商标已被抢注

商标注册现状及其背后的商业影响

一、商标注册现状:跨类别抢注现象浮出水面

近期,我们发现市场上涌现出多个与“布洛芬”相关的商标申请,这一行为涵盖了化学原料、日化用品、医疗器械以及服装鞋帽等多个国际分类领域。例如,“布洛芬 BUROVEN”和“布洛芬美贝林”等商标已经成功注册。部分商标注册的时间较早,最早可以追溯到遥远的2011年,涉及领域包括空调和办公用品等非药品类别。这些跨类别的抢注行为引起了广泛关注。

二、药品类别的法律限制:通用名称的保护机制

根据《商标法》的规定,“布洛芬”作为一种药品的通用名称(属于解热镇痛类非甾体抗炎药),在第五类(药品及医疗制剂)中是禁止注册的。任何试图在这一类别注册“布洛芬”商标的申请都会被驳回或宣告无效。这一规定体现了法律对于通用名称的严格保护。

三、恶意抢注行为的监管与处罚:合规性的重要性凸显

近期的一些商标申请,如“布洛芬护脑版”(2022年8月申请),因涉嫌蹭热点已被驳回。国家知识产权局对于恶意抢注行为采取了严格的打击措施,包括驳回申请、宣告无效,并对相关代理机构及个人进行处罚。这一举措体现了国家对于商标申请合规性的高度重视。

四、专利与技术竞争:密集布局下的竞争态势

在专利方面,布洛芬相关的专利申请已经超过了900项。其中,2022年申请了71项,有35项获得了授权。这些专利涉及制剂工艺、生物利用度提升等关键技术领域。最早的专利可以追溯到1988年,由山东新华制药厂提出,虽然已失效,但反映了企业在这一领域的早期布局。

五、商业影响与风险:品牌延伸与公众认知的挑战

在商业领域,已注册的非药品类商标(如“布洛芬”牌服装、日化产品)可能会引发消费者的混淆。尽管法律允许此类跨类别注册,但企业仍需谨慎行事,避免对公众造成误导。药品包装设计(如芬必得牌布洛芬示意图)已经作为商标注册,这强化了品牌的辨识度,也提醒企业在商标布局时需更加注重公众的认知和感受。

企业在布局商标时,需要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避免利用公共事件进行投机性申请。在跨类别抢注行为日益普遍的当下,企业更需深思熟虑,合理布局,以规避潜在的法律风险和市场风险。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