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T(Discrete Trial Teaching)即"回合式教学法",是应用行为分析(ABA)中最核心的教学方法之一,专门为自闭症儿童设计。这种结构化教学方法通过分解任务、强化训练和系统反馈,帮助自闭症儿童逐步掌握各种生活技能和学习能力。以下将从DTT的核心原理、实施步骤、应用技巧和家庭实践等方面进行全面介绍。
DTT回合式教学法是由指令、反应和结果三个基本环节构成的行为干预方法,其核心理念是将复杂技能分解为可管理的小步骤进行教学。这种方法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由卢瓦斯博士系统总结并应用于孤独症儿童的言语训练与康复工作,后来发展成为ABA行业中最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
DTT的核心特点在于其高度结构化的教学形式。每个教学"回合"都遵循"刺激——反应——强化——停顿"的固定模式,通过反复练习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行为反应。研究表明,这种方法特别适合自闭症儿童的学习特点,因为他们通常对结构化、可预测的环境反应更好。
DTT教学法基于行为主义理论,主要通过强化、消退、惩罚、刺激控制、区分和泛化等行为治疗技术,来增加孩子期望行为的出现,减少问题行为的产生。这种方法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能够帮助自闭症儿童克服信息接收和整合困难,以及感知和运动系统协调缺陷带来的学习障碍。
一个完整的DTT教学回合包含五个关键元素:吸引注意、发出指令、等待反应、给予结果和回合间隔。下面详细介绍每个环节的操作要点:
1. 吸引注意:教学开始时,首先要确保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师或任务上。可以通过叫名字、轻触或使用特别的声音来吸引注意。如果孩子不看教师或注意力不集中,后续的教学将难以有效进行。
2. 明确指令:指令应当简单明了,通常只讲一遍,避免信息过载。指令需要与模仿区别开来——听指令时教师只发出口头命令而无动作示范,而模仿则需要教师先做出示范动作。指令内容应当符合孩子的能力水平,既不过于简单也不过于复杂。
3. 等待反应:给出指令后,要给予孩子3-5秒的反应时间。这期间可以观察孩子是做出正确反应、错误反应还是无反应。对于无反应或错误反应的情况,需要及时给予适当的辅助。
4. 给予结果:根据孩子的反应给予相应的反馈。正确反应要立即强化,错误反应则需要纠正并重新教学,无反应可能需要增加辅助力度。强化物可以是食物、玩具或社会性赞美,应根据孩子的喜好选择最有效的强化方式。
5. 回合间隔:每个回合结束后应有短暂的停顿(通常2-5秒),让孩子清楚意识到一个回合的结束。在桌面教学时,可以通过清空桌面物品来标志回合结束。
成功实施DTT教学需要掌握一系列专业技巧,这些技巧能够显著提高教学效果和孩子学习效率:
任务分解技术:将一个复杂技能分解为多个小步骤是DTT的核心。例如教孩子穿袜子,可以分解为:(1)把袜子套到前脚掌;(2)拉到后脚掌;(3)拉过后脚跟;(4)最后把袜子往上拉穿好。每次训练只针对某一个分解步骤进行,完成后再串联起来。
辅助与渐隐:在新任务或孩子不熟悉的任务出现时,需要提供适当辅助。辅助形式包括肢体辅助、示范辅助、手势辅助和言语提示等。随着孩子掌握程度提高,辅助应当逐渐减弱直至完全撤除,最终实现独立完成。
强化策略:强化要及时、一致且多样化。初期可以使用初级强化物(如小食品),随着进步逐渐过渡到次级强化物(如代币)和社会性强化(如表扬)。强化频率也要从连续强化逐渐过渡到间歇强化,帮助行为维持。
错误纠正:采用"0错误教学"原则,即在孩子不会的情况下直接提供辅助,避免错误反应的发生。一旦出现错误,应立即纠正并重新教学,不给孩子练习错误反应的机会。
数据记录:系统记录孩子的学习进展是DTT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记录正确反应率、辅助等级等数据,可以客观评估教学效果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DTT教学法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可以用于训练自闭症儿童的多种技能,包括语言沟通、社交互动、生活自理和学业能力等。下面介绍几个典型应用场景:
语言训练:从最简单的发音开始,如先教孩子发"b"或"m"音,逐步过渡到单词、短语和句子。例如教"我要玩",可以先分别教"我"、"要"、"玩",再组合成完整表达。对于无语言的孩子,可以先从模仿口部动作开始,逐步建立发声能力。
生活自理:将日常生活技能分解为小步骤进行系统训练。以洗手为例,可以分解为:(1)打开水龙头;(2)打湿双手;(3)取洗手液;(4)搓洗双手;(5)冲洗干净;(6)关水;(7)擦干手。每个步骤单独训练,最后串联成完整流程。
社交技能:通过DTT可以教授基本的社交互动,如目光接触、轮流、分享等。例如教轮流游戏时,先建立"我的回合-你的回合"概念,使用视觉提示帮助孩子理解轮流规则,逐步减少提示直至能自然互动。
学业技能:认知和学业内容也可以通过DTT教授。例如教颜色识别,先从一种颜色开始,通过大量重复和强化建立概念,再逐步引入其他颜色并进行区分训练。
虽然DTT通常由专业教师实施,但家长在家庭环境中也可以有效运用这种方法。以下是给家长的一些实用建议:
创造适宜环境:在家中设置一个相对安静、干扰少的学习区域,配备小桌椅和必要的教具。教学时间开始时可以较短(如10-15分钟),随着孩子适应能力提高逐渐延长。
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家长应优先选择孩子喜欢且已经会一点的内容开始教学,避免一开始就挑战太难或孩子不喜欢的内容。根据"三不教"原则:不会的不教、难操作的不教、孩子不喜欢的不教。
保持教学一致性:家庭成员间要统一指令用语和教学方式,避免造成孩子混淆。例如教"坐下"时,所有家庭成员都应使用相同的词汇和手势提示。
融入日常生活:将DTT原则自然融入日常活动中。例如用餐时间可以练习餐具使用、提出请求等技能;穿衣时间可以练习自理能力;游戏时间可以练习社交互动。
管理自身期望:自闭症儿童的学习进步往往是渐进的,家长要保持耐心,关注孩子的微小进步而非短期内的巨大变化。记住"没有教不会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或家长"。
情绪与行为管理:当孩子出现情绪问题时,先帮助其平静下来再继续教学。理解孩子的问题是"不愿意"还是"不能够",采取相应的支持策略。
在实际应用DTT教学法时,家长和教师常会遇到一些典型问题,以下是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大多数自闭症儿童存在感觉统合问题,容易分心。解决方法包括:减少环境干扰、使用特别的声音或触觉提示吸引注意、保持教学节奏紧凑有趣、适时给予注意力强化。
缺乏学习动机:如果孩子对任务不感兴趣,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解决方法包括:选择孩子感兴趣的内容作为教学材料、使用高效的强化物、将任务与孩子的喜好相关联、保持教学活动的游戏性和趣味性。
任务难度过高:当任务超出孩子当前能力时,容易导致挫败感。解决方法包括:进一步分解任务步骤、提供更多辅助、回到已掌握的内容重新建立信心、调整教学目标使其更符合孩子发展水平。
问题行为干扰:发脾气、攻击行为等会严重影响教学。预防策略包括:分析行为功能、提前满足合理需求、教授替代行为、在平静状态下教学。发生时先中断教学,处理行为问题后再继续。
泛化困难:孩子在教学环境中掌握的技能难以迁移到其他场景。解决方法包括:变换教学环境和材料、在不同场合练习相同技能、使用多个人进行教学、逐步减少提示和强化。
为了更好地理解DTT的实际应用,下面通过几个具体案例展示如何将DTT原则应用于不同技能的教学中:
案例1:吹哨子训练
1. 先让儿童接受哨子的存在(从5米远开始,逐渐缩短距离)
2. 训练用嘴唇夹住哨子(先提供肢体辅助,逐渐撤除)
3. 教吹气动作(捏住鼻子促使用嘴呼吸,或按压腹部产生气流)
4. 成功吹响后立即强化
5. 泛化到吹泡泡、吹气球等活动
案例2:请求训练
1. 先分别教授单个词汇:"我"、"要"、"玩
2. 将词汇组合成短语:"我要"、"要玩
3. 最终形成完整句子:"我要玩
4. 在不同情境中练习这一请求
5. 逐步减少提示直至能自发使用
案例3:穿袜子训练
1. 把袜子套到前脚掌(单独练习多次)
2. 拉到后脚掌(掌握第一步后再加入)
3. 拉过后脚跟
4. 最后把袜子往上拉
5. 每完成一个步骤立即强化
6. 最终串联所有步骤独立完成
这些案例展示了DTT如何通过系统分解、逐步教学帮助自闭症儿童掌握各种技能。关键在于将目标行为分解为足够小的步骤,确保每个步骤都在孩子能力范围内,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强化。
DTT回合式教学法作为自闭症干预中最具实证支持的方法之一,其有效性已得到广泛验证。通过结构化、系统化的教学方式,DTT能够帮助自闭症儿童克服学习障碍,逐步掌握各种生存和发展所需的技能。
对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成功实施DTT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最后要强调的是,DTT教学虽然结构化强,但实施过程中也要注重孩子的情绪体验和人际关系建立。在追求教学目标的不要忘记"无条件地爱和接纳"这一基本原则,这是所有干预取得成功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