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的早期干预对发展至关重要,科学合理的教案设计能有效促进自闭症儿童在认知、语言、社交等多方面能力的提升。本教案综合了模仿训练、感知觉发展、大肌肉运动、精细动作、生活自理等多个领域,结合结构化教学策略,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提供系统化的教学方案。
自闭症儿童教育干预需要建立在科学理论和原则基础上,才能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根据研究和实践成果,自闭症教案设计应遵循以下核心原则:
理解与容忍原则:教师和家长首先需要通过专业书籍、培训等途径全面了解自闭症特点,对儿童表现出的特殊行为保持理解与接纳态度。打骂等惩罚方式虽然可能产生短期效果,但会导致孩子长期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自我伤害等。
行为矫正原则: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严重影响学习生活和社交的问题行为(如攻击行为、自伤行为、严重刻板行为等)需要进行系统矫正。建议采用行为记录法,详细记录问题行为发生的前因后果,分析行为功能,再制定干预策略。
教学目标生活化原则:教学目标应紧密结合日常生活需求,如"接受强化物终止"(如现在不玩iPad了,该去吃饭了)、"接受次优选择"(如买草莓味而不是巧克力味)、"接受等待"(如排队等候)、"接受被拒绝"(如不能碰危险物品)等。这些基础能力的培养是开展其他干预的前提。
结构化教学原则:TEACCH方案证实,通过空间环境结构化和作息时间结构化,能有效帮助自闭症儿童理解和适应环境。教室应划分明确区域(生活自理区、转换区、游戏区、学习区等),各区域功能清晰,减少干扰。时间表应采用视觉化方式呈现,帮助儿童预测每日活动顺序。
模仿能力是自闭症儿童学习和发展的基础,通过系统的模仿训练可以提升儿童的注意力、记忆力和动作技能。模仿训练应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开展:
动作模仿训练:
1. 使用物件进行敲击动作的模仿,如用木槌敲击鼓面
2. 模仿触摸身体各部位(如摸头、拍肩、拍腿等)
3. 模仿简单手部动作(如拍手、挥手、握拳等)
4. 模仿使用三种不同发声器具(如摇铃、吹哨子、敲三角铁)
5. 模仿日常生活自理动作(用洋娃娃演示梳头、洗脸、喝水、吃饭、盖被子等)
6. 模仿同时触摸身体两个不同部位(如一手摸头一手拍腿)
7. 模仿上下颚及舌头活动(如张嘴、伸舌等)
8. 模仿成人把手掌打开及握拳,把手放在膝上、头上及伸到背后的姿势
声音模仿训练:
1. 模仿三种常见物件的发声(如电话铃声、门铃声、汽车喇叭声)
2. 模仿五种动物的叫声(如猫、狗、牛、羊、鸭等)
模仿训练应注重趣味性,通过游戏形式进行。当儿童掌握基础模仿能力后,应逐步训练其想象模仿能力,这对自闭症儿童的发展尤为重要。训练时可先采用身体提示,然后逐渐减少提示,最终让儿童能够独立完成模仿动作。
自闭症儿童常存在感知觉处理异常,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接收和理解感觉信息,为认知发展奠定基础。
听觉感知训练:
1. 声音-动作联系:将2种声音与2种动作联系起来(如听到铃声拍手,听到鼓声跺脚),训练儿童听到特定声音时能预测并做出相应动作
2. 声音配对:从不同发声器具中找出发出相同声音的进行配对
3. 声音次数辨别:辨别声音的频率并模仿发出相同的次数(如老师拍手3下,儿童也拍3下)
视觉感知训练:
1. 视觉搜寻:从3个杯子中找出其中1个盖着物品的杯子
2. 积木排列:按照示范排列5块积木
3. 图形分类:
4. 颜色分类:按颜色将8种不同物件分类
感知觉训练应注重与日常生活的结合,如通过寻找特定颜色的衣服、辨别不同食物的声音等方式,将训练自然融入生活情境中。训练材料应选择儿童感兴趣且安全的物品,逐步增加难度。
大肌肉运动能力的发展对自闭症儿童的身体协调、平衡感和空间知觉都有重要促进作用,也能帮助释放能量,改善情绪和行为问题。
手臂训练:
1. 抛接球:双手举起抛球、接球,开始时用大而轻的球
2. 推球:无需协助抓住滚动的球并将其推回;对着墙推球并能准确接住
3. 投掷:将大球准确推出2米外;将沙袋扔进1米远的盒子中
4. 负重:手提沙袋行走,逐渐增加沙袋重量
腿部训练:
1. 平衡:用脚尖站立10次,每次3秒钟
2. 跳跃:跳跃并触碰悬挂的物品10次
3. 综合:双脚蹲下-跳起20次;身体在空间自由滚动3米距离
身体平衡训练:
1. 独立站立5秒钟
2. 走过10厘米宽的平衡木
3. 学习做前滚翻
大肌肉训练应在安全的环境中进行,地面铺设软垫,移除危险物品。训练初期可给予身体引导,随着能力提高逐渐减少帮助。将训练设计成游戏形式(如"过小河"走平衡木、"摘果子"跳跃触物等)能提高儿童参与兴趣。
精细动作能力直接影响自闭症儿童的生活自理、书写和操作能力,是小肌肉协调性和控制力的综合体现。
抓握训练(增强手指力度):
1. 从布袋里拿出指定物件
2. 将胶泥掰成小块
3. 用手掌及手指挤海绵球
操作训练(增强手指灵活性):
1. 折纸:学习对折、对角折等简单折纸动作
2. 手指操:握拳并摇动大拇指,大拇指逐一触摸其他四指
3. 衣夹使用:将衣夹夹在盒子边缘
4. 容器操作:双手协调打开四种不同容器(如旋盖、按扣、拉链等),拿出奖励物
5. 剪纸:使用安全剪刀剪纸条
控制训练(增强观察力和想象力):
1. 按指定模式穿珠子
2. 将衣夹按图案排列的位置夹起来
3. 用三块积木组合成简单玩具
简单绘画训练:
1. 用笔在大圈范围内涂画
2. 连点画出横线
3. 连点画出简单图形(如圆形、方形等)
精细动作训练应选择适合儿童发展水平的任务,初期可能需要手把手的辅助,逐渐过渡到手势提示,最后独立完成。训练材料应选择色彩鲜艳、有吸引力的物品,如彩色珠子、图案衣夹等。每次训练时间不宜过长,避免儿童疲劳和挫败感。
认知和语言能力的提升是自闭症儿童干预的核心内容,通过系统训练可以促进儿童环境适应和人际交往能力。
发声训练:
1. 根据泡泡爆裂时发出"啪"的声音
2. 使用简单感叹句:"哎呀"、"哗"等
3. 模仿动物叫声及周围物件声音(如汽车"嘀嘀")
4. 改变声调:跟成人唱歌,练习高低音、大小声
词句训练:
1. 手势或语言表示"再见
2. 使用简单动词表达需要:"要"、"吃"、"喝"等
3. 从两件物件中说出选择的一件名称
4. 以"是"或"不是"回答简单问题
5. 说出四种熟悉动物名称
6. 表达大小、长短、高矮等基本概念
表达训练:
1. 说出物件归属:"这是妈妈的
2. 用三词句描述图片内容(如"小狗跑步")
3. 回答简单问题:"我们去哪里?""这是谁?
4. 表达需求:"我看见...""我想要...
对话训练:
1. 回答简单问题:"你叫什么名字?""你几岁了?
2. 基础社交应答:"你好""谢谢""再见
认知语言训练应结合日常生活情境,如用餐时练习食物名称,穿衣时练习身体部位名称等。训练初期可接受任何尝试性的发声,逐步塑造更清晰的发音。使用视觉提示(如图片、实物)能有效辅助语言学习。对于无语言儿童,可先培养非语言沟通能力(如用手指物、点头摇头等)。
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对提高自闭症儿童独立性和减轻家庭负担至关重要,训练应循序渐进,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
进食训练:
1. 用勺子进食,大致保持清洁
2. 自行把饮料从壶里倒出而不洒
3. 用杯子喝水不洒
4. 用叉子取食物
5. 用塑料刀切蛋糕
穿衣训练:
1. 脱裤子
2. 脱外衣
3. 穿裤子(初期可先从穿大号裤子开始)
梳洗训练:
1. 洗手:打湿手-抹肥皂-搓洗-冲洗-擦干
2. 洗脸:将步骤分解并逐步教学
3. 刷牙:从拿牙刷开始,逐步学习挤牙膏、上下刷牙等动作
如厕训练:
1. 提示大小便:初期定时带儿童如厕,逐步培养主动示意能力
2. 如厕步骤分解:脱裤子-坐便-擦拭-穿裤子-冲水-洗手
生活自理训练应采用任务分析法,将每个技能分解为小步骤,使用连环法逐步教学。训练初期给予充分的身体引导,随着技能掌握逐渐减少帮助。记录每次训练的成功步骤,及时给予强化(如表扬、代币等)。保持训练的一致性和持续性,家庭成员和教师采用相同的方法和指令。
社交障碍是自闭症核心症状之一,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可以提升自闭症儿童的社交意愿和能力。
游戏互动:
1. 提供思维难度不高的游戏(如简单拼图、积木),让自闭症儿童能够参与并建立自信
2. 模拟体验:让普通儿童体验自闭症特征(如轻微听觉信息缺失、复杂环境下的思维训练等),增进理解
3. 分组游戏:将儿童分为男女两组进行游戏,减轻羞怯感
艺术创作:
1. 绘画:提供颜料和画布,让自闭症儿童与普通儿童一起绘画,促进社会互动
2. 制作模型:通过动手制作过程增强自信和肢体协调能力,同时发展认知和逻辑思维
故事阅读:
1. 阅读情感故事:帮助自闭症儿童感受情感世界和外界变化
2. 阅读自闭症相关故事:激励普通儿童对自闭症的理解和接纳,同时让自闭症儿童感受社交价值
表演活动:
1. 根据简单剧情进行角色扮演
2. 改编情景并表演出来,练习社交互动
社交训练初期可先培养共同注意力(如跟随他人目光、指向分享等),再逐步发展互动游戏能力。训练中应注重自闭症儿童的情绪状态,避免过度刺激。同伴的示范作用非常重要,可选择有耐心、友善的普通儿童作为"小伙伴"一起活动。及时强化任何社交尝试,即使是微小的互动也应给予积极反馈。
科学的教学实施是确保自闭症儿童干预效果的关键,教师和家长需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和策略。
环境结构化:
时间结构化:
教学策略:
1. 应用行为分析(ABA)原则:
2. 视觉支持策略:
3. 环境教学法:
家校合作:
记录与评估:
实施教学时需注意:修剪指甲、摘掉戒指等可能刮伤儿童的物品;保持耐心平和的态度;避免浓妆艳抹或穿着过于鲜艳;注意儿童安全,防止自伤或攻击行为;准备应急计划(如人员不足、儿童情绪崩溃等情况)。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儿童个体差异,根据反应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