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社交互动障碍、沟通困难以及重复刻板的行为模式。在幼儿园小班环境中,自闭症儿童往往表现出与其他孩子明显不同的行为特征,需要教师进行细致的观察和专业的干预。以下将从小班自闭症幼儿的典型表现、观察方法、成因分析及教育策略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在小班环境中,自闭症幼儿通常会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 社交互动障碍:这是自闭症最核心的症状。观察对象往往极少与同伴互动,常独自玩耍,不参与集体活动。例如案例中的小明"在集体活动中往往独自一人,不愿意参与其他孩子的游戏和交流",即使有其他孩子主动接近,也常无回应。小羽在入园初期表现为"双手抱住老师的腿,头埋在其怀里一直哭泣,喃喃自语着'我要奶奶'",对同伴互动毫无兴趣。可楠小朋友更是"不与任何人讲话,爱自己嘟囔,不喜欢参加任何活动,甚至是滑滑梯这项幼儿爱疯了的游戏,对他来说也毫无吸引力"。
2. 沟通交流困难:包括语言和非语言沟通障碍。语言方面可能表现为发展迟缓、重复语言或完全无语言。非语言方面则缺乏眼神接触、面部表情和手势交流。个案中的小明"在语言表达上存在一定障碍,无法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郑新顺小朋友面对老师的邀请,只会低头重复说"我在这里等妈妈",无法进行有效对话。小艾则"很难主动与同伴进行人际交往,当有同伴主动找小艾时,小艾眼光也不会看同伴,对同伴少有回应"。
3. 刻板行为和兴趣狭窄:自闭症儿童常表现出重复刻板的动作或行为模式,以及对特定物品或活动的异常执着。小杰"喜欢不停地摇摆身体,把椅子弄得东摇西摆","手中总爱一直拿着一个物件,一会儿走到窗边,一会儿躺在小沙发上,一会儿又原地跑圈儿"。另一位观察对象则"对积木等物体的关注反而比对小朋友的关注多",能独自搭积木长达半小时而不厌倦。
4. 情绪调节困难:自闭症幼儿常因环境变化或需求未满足而出现情绪爆发。小杰"常常会通过大叫、哭喊、咬人等极端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小明则"在情绪控制方面存在困难,容易因为一些小事而发脾气或哭泣"。这些情绪问题往往与他们的感知觉异常和沟通障碍密切相关。
对自闭症幼儿的有效观察需要系统的规划和方法,以下为常用的观察策略:
1. 自然观察法:在日常活动中对幼儿行为进行真实记录。如观察小羽时,教师记录了他"进到教室后双手抱住老师的腿,头埋在其怀里一直哭泣"等自然状态下的行为表现。这种方法能获取儿童在最自然状态下的真实反应,适用于记录社交互动、游戏偏好和情绪表达等。
2. 结构化观察法:通过制定观察量表,对特定行为进行量化评估。如对小明"在集体活动中的参与度、与同伴互动频率、情绪爆发次数等进行系统记录和评分"。这种方法便于纵向比较干预效果,适用于评估特定技能或问题行为的改变。
3. 情境观察法:设置特定情境观察幼儿反应。例如教师特意在午睡时坐到天天的床边,通过表扬和肢体接触观察其反应,成功引导天天开口说话:"我在家妈妈教过我的"。这种方法能有效诱发特定行为,适用于评估儿童在特定刺激下的反应模式。
4. 长期追踪观察:对儿童进行持续数周甚至数月的观察以了解发展轨迹。如对小艾的观察从托班开始持续进行,记录他在"跑组"活动中的进步表现。这种方法能揭示儿童的长期发展模式和干预效果,适用于评估教育策略的有效性。
观察内容应全面覆盖以下几个方面:
通过对多个个案的分析,自闭症幼儿在园行为问题的成因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神经发育异常:自闭症本质上是神经发育障碍,影响大脑处理社交信息和感官输入的方式。如小杰的案例中分析指出"他的感觉调节及统合功能存在明显障碍,因此喜欢寻求感官的刺激",如前庭刺激和本体感需求。这种神经学基础的差异导致他们"难以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意图",形成社交障碍的核心症状。
2. 早期养育环境:部分个案显示出早期社交经验剥夺可能加剧症状。郑新顺由农村外婆抚养,"外公和舅舅都出外做生意,所以白天一直只有祖孙二人",这种极度缺乏社交刺激的环境可能强化了他的孤僻倾向。天天"多数时间都是在家里玩玩具度过",缺乏与同龄人互动的机会,导致入园后"遇到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他更加沉默,缺乏自信"。
3. 沟通能力局限:语言和社交沟通能力的缺陷导致他们难以表达需求和调节情绪。如分析指出"自闭症患者往往有着严重的沟通技能障碍",他们可能"通过自伤行为来得到别人的关注或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小杰的案例中也提到"无法用言语表达自己的不安,只能用哭闹等原始行为来表达需求"。
4. 感觉处理异常:许多自闭症儿童存在感觉过敏或迟钝的问题。如小杰"喜欢晃动身体或头部来追求视觉及前庭刺激;喜欢用力拍打或扔掷物件来满足本体感的需要"。这些感觉寻求行为常被误认为是问题行为,实则是他们自我调节的方式。
5. 适应困难:自闭症儿童常难以适应环境变化和社交规则。如分析指出"在这种情况下,自闭症孩子往往不能理解周围发生的变化而导致情绪紧张"。小羽的分离焦虑也与"孤独症幼儿的情绪调节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有关"。
基于观察分析结果,针对小班自闭症幼儿的有效干预策略包括:
1. 结构化环境与视觉支持:
2. 社交技能训练:
3. 沟通能力培养:
4. 行为支持策略:
5. 感觉统合干预:
6. 家校合作:
为促进自闭症幼儿在普通幼儿园的成功融合,需要建立多层次的支持系统:
1. 同伴支持系统:
2. 教师专业发展:
3. 环境调整:
4. 专业团队合作:
5. 课程调整:
通过以上系统的支持,许多自闭症幼儿能够在融合环境中取得显著进步。如案例中的幼儿园老师所言:"在幼教方面我们很擅长,但对于谱系的孩子绝对没有你们家长专业,所以以后如果有什么方式方法不恰当的可以随时给老师提出来"。这种开放、合作的态度是成功融合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