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概念提出者
瑞士精神病学家保罗·尤金·布洛伊勒(Paul Eugen Bleuler)于1911年首次使用“自闭症”(Autism)一词,但当时用于描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特征。
美国儿童精神病学家列昂·肯纳(Leo Kanner,又译莱奥·坎纳)在1943年基于对11名儿童的临床观察,首次将“自闭症”定义为独立疾病,命名为“情感接触中的自闭性障碍”,并系统描述了核心症状(社交障碍、语言异常、刻板行为等),因此被公认为现代自闭症研究的奠基人^[2][3][5][9][10][18]^。
2. 术语演变
中国残联建议使用“孤独症”替代“自闭症”,但两者指代同一疾病。
汉斯·阿斯伯格(Hans Asperger)同期提出的“阿斯伯格综合征”后被发现与优生学存在关联,引发争议。
3. 新版研究动态
《自闭症革命·全身策略释放生命潜能》是2015年出版的翻译著作,综合干预方法。
近年研究强调神经多样性视角,主张通过支持性环境促进患者发展,而非单纯“治疗”。
如需进一步了解自闭症的诊断或干预方法,可参考相关学术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