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自闭症治疗 >

2016洋洋妈自闭 洋洋妈育儿启示录

自闭症诊断初期的挑战与应对

2016年,当洋洋被确诊为自闭症时,这个家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最初阶段,洋洋妈经历了所有特殊儿童家长的典型心路历程——从拒绝相信、四处求证到最终接受现实。诊断初期,最显著的表现是洋洋在1岁8个月时语言能力严重滞后,不会叫"妈妈",对他人缺乏基本关注,只对物体感兴趣。医生通过观察发现,即使将面包从他眼前拿走,他的目光依然只盯着食物,对拿走面包的人毫无反应,这种典型的社交沟通缺陷成为诊断的重要依据。

面对诊断结果,洋洋妈最初也陷入了"拼命鸡娃"的误区,一天安排三个干预机构,回家还要加练三小时,导致孩子崩溃哭闹、全家精疲力竭。这种高强度干预不仅效果有限,反而加重了孩子的焦虑症状。后来她逐渐领悟到:"教育不是往桶里灌水,而是点燃火种。重度自闭症孩子就像沙漠里的仙人掌,你非要按玫瑰的标准浇水,只能淹死它"。这一认知转变标志着她的干预理念从"矫正缺陷"转向了"尊重差异"。

在早期干预过程中,洋洋妈还面临医疗系统资源不足的困境。她曾选择让洋洋住院干预,却发现每天24小时陪护只换来60分钟低质量课程,甚至有治疗师用手机动画片来应付不配合的孩子。这种经历让她意识到,机构干预必须谨慎选择,家长自身的学习和参与才是关键。

家庭干预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经过初期摸索,洋洋妈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洋洋发展的家庭干预体系。她特别注重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发现洋洋对音乐有特殊反应后,便以音乐为媒介进行语言启蒙,从一个简单的单词开始,逐步帮助洋洋恢复语言能力。这种以儿童优势为导向的方法,避免了传统干预中强迫学习的弊端,让洋洋在愉悦的环境中自然进步。

在日常生活中,洋洋妈将干预目标分解为可操作的小步骤。例如通过"任务分解法",把复杂行为拆解为简单指令,每完成一步就给予积极反馈。在社交训练中,她采用"模仿训练"和"情景演绎游戏",与孩子轮流扮演不同角色,帮助洋洋理解社会规则。感觉统合方面,则通过平衡木、荡秋千等运动刺激洋洋的感觉系统,改善其感觉处理能力。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洋洋妈在实践中总结出"医疗干预优先于教育干预"的原则。她发现许多被误认为"行为问题"的表现,实际源于肠绞痛、牙齿发炎等生理痛苦。她每天第一件事是检查孩子的身体状况,第二才是认知训练,这种优先级的调整显著减少了洋洋的情绪问题。

家庭关系的重构与支持网络建设

自闭症儿童的到来,彻底改变了这个家庭的关系动态。洋洋妈坦言:"当你成为一名妈妈,你的观念、你的人生态度都会经历一个很大的转变"。在婚姻关系方面,家庭曾因"谁陪孩子干预"等问题争吵不断,但最终形成了明确分工:父亲负责经济支持,母亲专职带娃,祖辈协助日常照料。这种"战壕战友"式的合作模式,让家庭成员各司其职,共同应对挑战。

面对社会偏见,洋洋妈经历了从"在乎面子"到"自我解放"的心态转变。当被批评"带孩子参加婚礼丢面子"时,她勇敢反击:"我儿子光屁股满街跑怎么了?爱因斯坦四岁还不会说话呢!"这种态度的转变让她能够坦然带孩子进行长达24天的云贵旅行,在朋友圈分享真实的育儿喜悦。

在争取教育资源方面,洋洋妈展现了惊人的毅力。在洋洋被多所幼儿园劝退后,她不断寻找愿意接纳的学校,最终找到一所打工子弟学校,那里的师生用包容心给了洋洋成长空间。儿童节时,全班同学送给洋洋的卡片上写着:"洋洋,我们都很喜欢你,希望你以后不要那么爱哭"。这种包容环境对洋洋的进步起到了关键作用。

教育理念的升华与自我成长

七年的干预历程,让洋洋妈的教育理念发生了质的飞跃。她逐渐明白"不要拿我们的孩子跟别的正常孩子去比,一比的话,你绝对失望透顶,绝对会崩溃"。这种接纳差异的智慧,使她能够以更平和的心态看待孩子的进步,珍视每一个微小的改变。

在具体教育方法上,洋洋妈发展出许多创新做法。她重视"地板时光疗法",通过坐在地板上与孩子游戏,建立信任关系。在培养独立性方面,她坚持让洋洋学习独自坐公交车,"因为他以后长大了,所有的事情都要他自己独立,自己去承担"。这种适度放手的态度,为洋洋的未来生活能力奠定了基础。

随着干预的深入,洋洋取得了显著进步。从完全不会说话到能够简单交流,从对周围漠不关心到会指着作业本上的"叉"说"洋洋要红钩钩"。当被老师点名朗读课文时,他能用不流畅但完整的声音读完全文,并在同学鼓掌后主动继续下一篇。这些进步虽然看似微小,却是长期坚持的结果。

对特殊家庭的社会启示

洋洋妈的经历为特殊需要儿童家庭提供了宝贵参考。她用实际行动证明,自闭症诊断并非世界末日,"尽管他还拥有自闭症的特质,但更真的不是我们网上所讲的永远不会好,永远是一个残疾的"。早期干预虽然不能"治愈"自闭症,但可以显著改善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

对于新确诊的家庭,洋洋妈的经验强调了几点关键:第一,不要相信"孩子大了自然就好"的安慰,早期干预至关重要;第二,避免追求"神奇疗法",脚踏实地进行科学干预;第三,重视孩子的生理健康,许多行为问题实际源于身体不适;第四,建立家庭支持网络,明确分工合作。

七年历程中,洋洋妈从焦虑无助的新手家长成长为从容淡定的"老战士",她的故事印证了"养育孩子也是父母不断成长,与年幼时自己和解的过程"。这条充满荆棘的育儿之路,最终成为了全家共同成长的精神之旅。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