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案设计原则
1. 规则简单明确:避免复杂指令,采用可视化提示(如图片、实物演示)辅助理解
2. 分层目标设定:根据儿童能力差异设置初级(平行活动)、中级(交替动作)、高级(角色互换)等难度等级
3. 强化社交互动:通过合作任务、轮流等待等环节培养社交规则意识
二、经典游戏教案示例
1. 社交互动类游戏
游戏名称:彩虹之旅
目标:颜色识别、合作能力与语言表达
流程:
1. 分组后,每组站不同颜色区域;
2. 音乐停止时,教师指定颜色,对应组需协作找到并放置正确颜色卡片;
3. 总结环节鼓励分享合作体验。
游戏名称:拔萝卜
目标:数量认知、输赢意识与自我表达
道具:特制骰子(仅含数字1-3)、多色萝卜玩具;
规则:轮流掷骰子拔对应数量萝卜,匹配颜色者得分,先集齐3个者胜。
2. 身体协调类游戏
游戏名称:开火车
目标:团队协作、规则执行与空间感知
道具:呼啦圈(模拟车厢)、障碍物;
步骤:
1. 成人与儿童手拉呼啦圈前进,协作绕过障碍;
2. 逐步增加障碍复杂度或任务目标(如收集物品)。
游戏名称:泡泡方程式
目标:轮流意识与边界感培养
规则:轮流戳破泡泡(每人3次),合作计数完成20个,限定安全活动区域。
3. 认知训练类游戏
游戏名称:送动物回家
目标:数字认知与轮流等待
道具:骰子、动物图纸;
玩法:轮流掷骰子,按点数移动棋子,先到达终点者胜。
游戏名称:找不同
目标:观察力与语言描述
材料:差异明显的图片组;
进阶:从颜色/形状对比过渡到细节差异分析。
三、教学实施建议
1. 辅助策略:
初期采用身体辅助(如手把手引导),逐步过渡到手势或语言提示;
能力强的儿童带动能力弱的儿童,促进同伴模仿。
2. 家庭延伸:
设计亲子协作游戏(如“合作厨房”中的切菜-摆盘任务);
提供家庭版规则卡片和反馈表。
3. 评估要点:
记录儿童在游戏中的主动社交次数、规则遵守度及情绪反应;
通过GARS-3量表等工具量化社交能力提升。
四、注意事项
安全第一:避免尖锐道具,确保活动空间无障碍;
动态调整:根据儿童实时反应灵活简化规则或延长单环节时间。
以上方案融合了感知训练、社交互动及体能发展等多维目标,可根据实际教学需求组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