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现有研究,经颅磁刺激仪(TMS)对自闭症儿童的疗效存在一定争议,但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以下是综合分析:
1. 疗效评估
辅助改善症状:部分临床研究表明,经颅磁刺激可能改善自闭症儿童的核心症状,如社交行为、语言表达和刻板行为。例如,有研究显示,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后,患儿的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和孤独症行为量表(ABC)评分显著降低。rTMS还可能改善睡眠障碍,减少入睡困难和夜间觉醒。
个体差异明显:疗效因人而异,部分家长反馈孩子行为刻板性减轻或注意力提升,但需坚持治疗2-3个月才可能见效。
2. 治疗安全性
无创性与副作用:TMS是一种非侵入性技术,通常副作用较小(如轻微头痛),但在儿童中长期使用的安全性仍需更多研究支持。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操作,避免磁场过敏或操作不当的风险。
儿童适用性:10岁以下儿童的安全性和疗效证据不足,需谨慎评估。
3. 临床应用建议
联合其他疗法:TMS需与行为疗法、教育干预等结合使用,不能替代传统治疗。例如,部分医院将rTMS与感觉统合训练、言语治疗联合应用。
规范操作:必须由医疗机构专业人员进行,家用设备需选择可靠品牌并严格遵循说明。
4. 争议与局限
证据不足:目前研究样本量小、随访时间短,且对核心症状(如社交缺陷)的改善效果缺乏一致性结论。美国FDA仅批准TMS用于成人抑郁症等疾病,未涵盖自闭症。
综上,经颅磁刺激仪可能对部分自闭症儿童有辅助效果,但需结合个体情况并在专业指导下使用。家长应理性看待宣传,优先选择循证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