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强化物延迟满足:用孩子喜欢的物品(如毛绒玩具、小零食)作为奖励,将其放在家长眼睛附近,等待孩子主动对视后再给予。初期只需短暂眼神接触即可强化,逐步延长对视时间。
2. 联合注意训练:指向孩子感兴趣的物品,要求其先看物品再看家长眼睛,再进行物品交换。若未完成对视,则暂缓给予物品。
1. 躲猫猫升级版:用窗帘、毛毯等遮挡面部后突然露出,配合夸张表情和声音,近距离吸引孩子对视,逐渐拉远距离。
2. 动态追视游戏:
3. 角色扮演:用玩偶或手指扮演"小蚂蚁"在家长脸上爬行,停在鼻子或眼睛位置引发对视。
1. 需求引导法:在孩子有需求时(如吃饭、玩耍),暂停动作并等待其眼神接触后再满足,如举高高时突然停顿、递勺子前说"小勺子来了"。
2. 工具辅助:
1. 避免强制对视:固定头部或强迫长时间对视可能适得其反,应通过自然互动建立正向关联。
2. 循序渐进:从1-2秒短暂对视开始,逐步延长至3-5秒,配合即时奖励。
3. 融入社交元素:如"萝卜蹲"游戏,通过观察他人动作培养动态眼神切换能力。
建议每天选择2-3种方法交替训练,每次10-15分钟,保持趣味性。若进展缓慢,可尝试专业APP辅助(如MITA语言训练、CARDTALK图片沟通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