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专业资质与规范管理
公立机构通常依托残联、卫健委或教育系统设立,需通过严格的资质审核和定期评估,如场地规模、设备配置、专业人员持证上岗等要求。例如江苏省对康复机构实行认证制度,优先选择通过认证的公立机构作为购买服务承接方。
2. 资源整合能力强
公立学校或医院内设的康复科室能整合多学科资源,提供个性化服务组合,如特殊教育、言语治疗、感统训练等。部分新建公立学校(如沈阳春晖、保定融星实验学校)还配备AI动作室、脑机接口训练室等先进设施。
3. 费用较低且政策支持
公立机构享受补贴,收费远低于民办机构,部分项目可申请残联救助资金。例如湖北定点机构为0-10岁儿童提供6-10个月的免费康复训练。
1. 资源紧张与排队问题
公立机构因名额有限常需长时间排队,可能延误黄金干预期。例如部分公办机构预约需等待1-2年。
2. 服务广而不精
部分公立医院面向多种特殊儿童,对自闭症的专业细分不足,而私立机构可能在特定干预方法(如ABA、RICE体系)上更专注。
3. 大龄服务缺口
公立机构多聚焦学龄前儿童,针对大龄患者的托养服务较少,主要因成本高且缺乏政策支持。
- 关注动态评估:选择能提供PEP-3、ADOS等标准化评估工具,并定期调整干预方案的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