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社交恐惧)与自闭症(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其核心区别主要体现在病因、表现及干预方式上。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核心差异
1. 自我意识的不同
自闭症:缺乏自我概念,无法区分"我"与"他者",表现为目光回避、社交互动缺失,可能因婴儿期与抚养者未建立目光链接导致。  
社交恐惧:自我意识过强,过度关注他人评价,属于与他者交流时的紧张反应,常见于青春期群体。
2. 行为表现
自闭症:  
社交障碍:无眼神接触、语言发育迟缓或重复性语言。  
刻板行为:如重复动作、对特定物品执着。  
感官异常:对噪音、光线等过度敏感或迟钝。  
社交恐惧:  
仅在特定场合(如公开演讲)出现紧张、回避行为,但日常社交能力正常。
3. 神经发育基础
自闭症与遗传、大脑神经损伤相关,属于先天性发育障碍。  
社交恐惧多为心理因素导致,如青春期自我形象焦虑。
二、干预与支持
1. 自闭症
早期干预:通过行为治疗(如ABA)、语言训练等帮助建立自我意识。  
终身支持:需教育系统、家庭及多学科团队协作,部分患者可通过职业训练融入社会。  
2. 社交恐惧
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为主,通过逐步暴露改善社交焦虑。  
三、常见误区
自闭≠自闭症:前者是心理状态,后者是神经发育疾病。  
内向≠自闭症:内向是性格特质,自闭症则伴随发育里程碑延迟(如语言、运动能力)。  
若需进一步区分,建议结合专业评估(如《儿童孤独症诊疗康复指南》中的诊断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