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动背景
近年来孤独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我国可能存在百万级患者群体。本次调查旨在通过标准化筛查工具(如ABC量表、克氏量表)早期识别孤独症特征,为后续干预提供数据支持。
二、实施情况
1. 筛查工具应用
采用ABC量表(57条目)评估感觉、交往等5个维度,总分≥62分提示自闭症高风险
克氏量表(14项)中"经常"选项>6条且总分>14分作为辅助判断
2. 目标人群覆盖
聚焦2-6岁儿童群体,共回收有效问卷110份
发现疑似病例21例,经专业评估确诊14例
3. 家长参与反馈
60%家长首次认识到重复动作、社交回避等典型症状
部分家长存在认知误区,如将语言迟缓简单归因于"性格内向"
三、核心发现
1. 症状分布特征
语言障碍(50%)、社交困难(75%)、刻板行为(80%)为三大主症
男童占比显著高于女童(3:1)
2. 家庭支持现状
80%家庭能提供和谐环境,但20%家庭因认知不足延误干预
家长焦虑集中体现在融合教育衔接(42%)与成年安置(35%)
四、改进建议
1. 筛查优化
增加M-CHAT-R/F量表用于18-30月龄早期筛查
建立"问卷初筛-专业复核-建档跟踪"流程
2. 支持体系建设
开展家长工作坊(如"蜗牛之家"模式)提升家庭干预能力
推广"自然情境干预法",将训练融入日常生活场景
3. 社会倡导
通过蓝丝带行动等公益活动提升公众认知
建立"学校-医院-社区"联动机制
五、典型案例
泽川妈妈通过生活化干预,使重度无语言儿童实现小学随班就读
诏安县"蜗牛之家"通过游泳、绘画等课程改善患儿情绪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