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伤或打人行为通常源于社交沟通障碍引发的情绪表达异常,包括无法处理挫折感、环境变化或感官过载。部分案例可能与脑神经失调导致的冲动控制障碍有关。
1. 安全阻断:用身体侧挡或轻握手腕等非对抗方式制止,避免强行压制。同时用平静语气明确界限(如"停,这样会疼")。
2. 情绪安抚:引导至安静区域,通过深呼吸、挤压玩具或毯子包裹等感官调节方式缓解焦虑。避免说教,可重复简单共情语句(如"我知道你生气了,我们先冷静")。
1. 行为功能分析:记录行为发生的时间、场景和对象,识别触发规律(如集体活动易失控)。提前用视觉提示(图片、时间表)预告日程变化,减少因刻板行为被打破引发的焦虑。
2. 替代行为训练:
3. 兴趣引导:根据儿童特殊兴趣设计互动(如喜欢泡泡则通过"吹-停"游戏训练眼神接触和应答),避免让孩子长时间独自玩耍。
1. 感官调整:减少过强刺激(调低灯光、提供降噪耳机),建立有明确行为规则的结构化环境。
2. 多学科协作:
最终目标是建立"理想稳态":虽保留自闭症特征,但通过干预使儿童具备情绪调节能力,减少对他人或自身的伤害行为,逐步获得社会接纳与独立生活能力。
以上方法需长期坚持,早期干预效果更佳。若行为持续升级,建议及时寻求专业机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