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的病因复杂,目前研究普遍认为其发病与基因因素密切相关,但并非由单一基因决定,而是多基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以下是关键研究发现:
一、遗传因素的核心作用
1. 家族聚集性
同卵双胞胎共患率高达70%~90%,异卵双胞胎或兄弟姐妹的共患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
直系亲属遗传概率可达80%~90%,已发现数百个相关基因(如SHANK3、NLGN3、MECP2等)。
2. 基因突变机制
SHANK3基因突变频率较高,约1%的ASD患者存在该基因异常,可导致突触功能缺陷和社交障碍。
其他基因如CPEB4微外显子me4异常、MDGA2降解失调等,均可能通过影响神经元发育或信号传递引发症状。
二、基因与环境的交互影响
1. 孕期风险因素
母亲感染(如风疹)、妊娠糖尿病、高龄妊娠或暴露于某些化学物质(如丙戊酸)可能协同遗传易感性增加患病风险。
2. 表观遗传学机制
环境因素可能通过改变基因表达(如DNA甲基化)而非直接突变DNA来影响发病。
三、治疗进展(2025年)
1. 基因疗法
全球首个针对SHANK3突变的基因疗法JAG201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动物实验显示可恢复突触功能。
CRISPR技术在小鼠模型中成功修复SHANK3突变,社交能力显著提升。
2. 靶向药物开发
基于CPEB4蛋白异常聚集机制的合成肽、RPS23RG1-MDGA2轴调控多肽等新型疗法正在实验阶段。
自闭症具有显著的遗传基础,但需注意其高度异质性——不同个体的致病基因组合可能差异极大。早期基因筛查(如新生儿SHANK3检测)和个性化干预是当前研究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