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作为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其独特的感知和认知方式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将从视觉实验和心理学理论两个维度,深入解读自闭症患者的"自闭历程",特别是以著名自闭症学者坦普尔·葛兰汀(Temple Grandin)的成长经历为典型案例。
自闭症患者的视觉系统具有独特的处理模式,这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行为表现。研究表明,自闭症儿童在视觉注意力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视觉敏锐力、视觉注意和视觉追视能力。
视觉敏锐力训练能够使儿童对视野内的物体做出正确的观察与辨别,提升对视觉刺激信息的敏感度。例如,在进行分类学习时,若以物件的形状来分类,则需突出物件的形状,这时要选择同颜色但不同形状的物件;若以物件的颜色来分类,则要选择有醒目颜色的同形状的物件,以此来突出分类的重点。这种视觉清晰显示的方法就是把重要的资料或物件部分清晰地显现出来,使儿童用视觉辨别的能力便能明白和理解其中的意义。
视觉组织是另一个重要方面,它通过物件和空间的安排方法,借助有序的组织安排,使儿童通过视觉辨别就可理解。例如,把同一份教具的所有材料集中放在一个大托盘上而非零散地放在桌面上;或把需清洁的桌面划分成4小份,让儿童明白如何有条理地清洁。这种结构化的视觉安排能够帮助自闭症儿童更好地理解工作范围和所涉及的空间、材料。
从心理学角度看,自闭症的形成过程主要由五官触觉异常和后天环境问题导致,造成显意识体验或心灵体验的障碍。正如著名自闭症人士格兰·天宝(即坦普尔·葛兰汀)所说:"自己好像主要是感觉出了问题..."。这提示我们,自闭症问题如果仅从心理上而言,主要是显意识感知障碍为核心,诱发了一系列问题。
镜像神经元理论为理解自闭症提供了另一个视角。研究人员发现,自闭症与脑子里的一类称为"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的系统功能障碍有关。由于这些神经元似乎与同理心以及认知他人意图有关,因此可以合理假设,镜像神经元系统的功能障碍可以造成自闭症的症状。这一理论解释了为什么自闭症患者常常缺乏"揣度他人心智"的能力。
自我意识的发展在自闭症患者中也呈现独特模式。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各种身心状态的认识、体验和愿望,它对人格的形成、发展起着调节、监控和矫正的作用。自闭症患者的自我意识发展往往滞后或异常,这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社交能力和个性形成。
坦普尔·葛兰汀的成长历程为我们理解自闭症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她四岁时被诊断为自闭症,敏感且易激惹,但最终克服重重困难成为对人类有贡献的学者。她的成功有几个关键因素:
首先是她获得了持续的理解和支持。她的母亲从未放弃过她,耐心地教她认字说话,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她融入社会。母亲对她说:"You're different, but no less."(你是与众不同,但不比别人差)。这种无条件的接纳为葛兰汀建立了安全基地。
其次是她的视觉思维优势得到了发现和培养。葛兰汀的一位高中老师发现了她的视觉学习天赋,并布置任务让她在挑战中体验成就感。这种基于视觉优势的教育方式非常适合她的认知特点。
再者是她将自身特点转化为研究优势。葛兰汀利用自己对动物情绪的独特感知能力,研发了世界第一台人性化动物屠宰设备。她把自己的感官异常变成了专业研究的工具。
基于对自闭症视觉特点和心理机制的理解,我们可以发展出针对性的干预策略:
结构化教学法是经过验证的有效方法,其核心是通过视觉安排帮助自闭症儿童理解和组织信息。这包括视觉清晰显示、视觉组织和视觉指示三个组成部分。例如,使用图片步骤示意图来引导儿童完成刷牙或叠衣服等日常任务。
音乐干预也被广泛运用到自闭症者的社会情绪交流障碍康复实践中。研究表明,自闭症者对面孔和音乐情绪的加工具有不对称性:尽管他们的面孔情绪体验能力较差,但音乐情绪知觉和体验能力基本上是正常的。相同情绪的背景音乐甚至能够提高自闭症者的面孔情绪知觉。
应用行为分析(ABA)是另一种有效方法,它通过强化积极行为、消退不良行为来帮助自闭症患者学习社交技能。游戏治疗可以激发患者的想象力,提升社交能力,而家庭干预则为患者营造支持性环境。
葛兰汀自制"挤压机"的经历也提示我们,感觉统合训练对自闭症患者有独特价值。她为了平息自己的情绪,制作了一个"挤压机",并通过心理学实验证明其效果,最终获得学校认可。这种基于自身感觉需求开发的方法往往最为有效。
自闭历程的研究告诉我们,自闭症并非简单的缺陷,而是一种不同的感知和认知模式。从视觉实验到心理学理论,我们逐渐认识到自闭症患者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体验。坦普尔·葛兰汀的成功证明,通过理解和支持,自闭症特点可以转化为特殊才能。
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自闭症的神经机制,开发更有效的干预方法,同时也要重视自闭症人士的主观体验和自我报告。正如葛兰汀的经历所示,尊重差异、发挥优势,才是帮助自闭症患者实现自我价值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