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指南 >

自闭症小孩游戏课教案

自闭症儿童的游戏教学需要特别考虑他们的认知特点、社交需求和感官敏感性。以下是一份全面的教案设计框架,结合了多种有效的干预策略和游戏活动。

一、教案设计基本原则

1. 结构化环境:自闭症儿童通常对可预测的环境感到更舒适。设计游戏时应提供清晰的开始、中间和结束环节,使用视觉时间表帮助孩子理解活动流程。

2. 简短明晰的指令:避免复杂冗长的语言说明,将游戏规则分解为简单步骤,配合视觉提示和动作示范。

3. 兴趣导向:根据孩子的特殊兴趣设计游戏主题,如喜欢汽车的孩子可以玩"交通指挥"游戏,提高参与动机。

4. 多感官体验:结合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刺激,但需注意避免过度刺激导致不适。

二、核心游戏活动设计

1. 社交互动类游戏

a. 角色扮演游戏

  • 医生病人游戏:使用玩偶模拟看病场景,让孩子学习关心他人和简单对话。"乔治肚子痛"的假想情景能帮助孩子理解因果关系和同理心。
  • 家庭角色认知:使用家庭成员卡片进行性别分类,让孩子找出与自己同性别的人,描述外貌差异,认识家庭关系。
  • b. 轮流互动游戏

  • 抛球游戏:通过"抛给妈妈-抛给宝宝"的简单轮流,培养等待和关注他人的能力,可使用明确的口令如"该你了""现在等待"。
  • 石头剪刀布:从具体物品(真石头、布、剪刀)开始演示输赢概念,过渡到抽象手势,用糖豆作为奖励强化竞争意识。
  • 2. 认知理解类游戏

    a. 模仿游戏

  • "请你跟我这样做":家长做拍手、洗脸等动作,孩子模仿并说"我就跟你这样做",逐渐加快速度变换动作。
  • "拍节奏模仿":家长拍两下手,孩子跟拍,然后做不同节奏变化,锻炼注意力和听觉处理能力。
  • b. 观察记忆游戏

  • "当个照相机":让孩子观察桌上5-10件物品,盖住几件后说出少了什么,培养观察力和记忆力。
  • "小猴偷桃":设置"桃子"(积木)和"大老虎",理解"偷-逃跑"的因果关系及游戏规则。
  • 3. 感觉统合类游戏

    a. 大运动游戏

  • 羊角球跳跃:骑羊角球绕障碍物,锻炼腿部力量、空间判断和平衡能力。
  • 平衡板运球:在平衡板上行走同时运送小球,提升协调性和专注力。
  • b. 精细动作游戏

  • 贴纸游戏:将贴纸贴在脚趾上,通过弯腰揭贴纸的动作提升身体柔韧性和精细动作。
  • 积木创意玩:拓展积木的多种玩法(拼搭、配对、藏找、运输),延长游戏时间和注意力。
  • 三、进阶游戏设计策略

    1. 社交阶梯训练:从简单模仿逐步过渡到主题假想游戏,如用玩偶模拟日常生活场景,再到复杂的社交故事游戏。

    2. STEM游戏融入:通过机器人编程、户外等STEM活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培养社交协作能力。例如设计简单的"骑行交通规则"游戏,融入S弯行驶、倒车等技能,同时学习规则意识。

    3. 游戏时间延长技巧:通过丰富单一游戏的玩法层次(如积木的10种变化),自然延长互动时间,增加社交机会。

    4. 情绪管理结合:在游戏中设计"输赢体验"环节,用夸张的表情示范正确情绪反应,如"我输了真失望",帮助孩子理解情感表达。

    四、教案实施建议

    1. 个性化调整:根据孩子能力水平灵活调整游戏难度。如"狼来了"游戏可从简单的一对一开始,再过渡到小组形式。

    2. 强化物使用:选择孩子真正喜欢的奖励(不一定是食物),及时强化积极行为。眼神训练时可将小零食放在眼睛高度,对视后立即给予。

    3. 家庭协同:教授家长简单的家庭游戏如"追光游戏"(用手电筒光源吸引视觉追踪)或"卫生纸筒望远镜"(促进眼神接触),确保干预连续性。

    4. 数据记录:记录孩子对每个游戏的参与度、持续时间及进步情况,为后续调整提供依据。

    这份教案框架可根据具体年龄段(3-6岁或学龄期)和功能水平(高功能或低功能)进行细化调整。关键在于将学习目标自然嵌入游戏情境,让孩子在愉悦体验中获得发展。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