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中班自闭症儿童的卡片教学需要结合他们的认知特点和发展需求,设计系统化、趣味性强的教学活动。以下是基于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整理的教学方案:
一、教学卡片选择与设计原则
1. 视觉化设计:选择色彩鲜明、图案清晰的卡片,最好使用实物照片与卡通图案相结合的方式,帮助自闭症儿童建立形象与概念的联系。
2. 主题贴近生活:优先选择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如春节元素(饺子、灯笼、红包等)、家庭成员、常见动物等,便于儿童理解和迁移应用。
3. 多功能性:一套卡片应支持多种玩法,包括配对、分类、命名、描述等功能,满足不同能力层次儿童的需求。
二、核心教学目标与内容
1. 基础认知能力培养
物品识别与命名:使用包含常见物品的卡片,如动物、食物、日用品等,帮助儿童建立词汇库。
颜色形状认知:通过专门设计的颜色和形状卡片,培养儿童的观察力和辨别能力。
数字概念建立:利用带有数字标识的卡片(如左上角和右下角标有1-10数字),辅助儿童建立初步的数字概念。
2. 语言与沟通能力训练
动词动作卡片:包含"贴福字"、"拜年"、"穿衣服"等动作卡片,通过模仿和描述促进语言发展。
生活场景排序卡:使用"首先-其次-最后"三图卡或四图卡,训练儿童理解顺序和逻辑表达能力。
问答互动卡片:设计"谁在吃竹子"、"包粽子的是谁"等问题卡片,培养儿童回答问题和简单对话能力。
3. 社交互动能力提升
情绪识别卡片:使用表情图卡帮助儿童识别和理解基本情绪,为社交互动奠定基础。
社交规则卡片:通过"你好"、"谢谢"、"对不起"等社交用语卡片,教导基本社交礼仪。
合作游戏卡片:设计需要两人或多人配合完成的卡片任务,如"一起搭积木"、"轮流拍球"等。
三、具体教学活动设计
1. 配对游戏:
目标:培养观察力和相同物品识别能力
方法:出示一张卡片(如饺子),让儿童从自己的牌中找出相同的卡片
扩展:可逐步增加难度,如配对不完全相同的同类物品
2. 听者反应训练:
目标:提升听从指令和物品辨识能力
方法:发出指令"把汤圆找出来",儿童需从自己的牌中正确找出相应卡片
进阶:可增加动作指令,如"找出吃饺子的卡片"
3. 社交情景模拟:
目标:培养基本社交技能
方法:使用社交场景卡片,模拟"打招呼"、"分享玩具"、"道歉"等情景
道具:可配合角色扮演服装增强情景真实感
4. 故事排序练习:
目标:发展逻辑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
方法:提供3-4张有逻辑关联的卡片,让儿童按正确顺序排列并讲述简单故事
5. 多感官统合活动:
目标:促进感知觉统合发展
方法:将卡片与实物配对(如卡片上的胡萝卜与真实胡萝卜),让儿童触摸、闻嗅、观察比较
四、教学实施建议
1. 个性化调整:根据VB-MAPP评估结果调整卡片难度和教学要求,对能力较弱的儿童可从第一阶段基础配对开始。
2. 正向强化:准备儿童偏好小零食或玩具作为奖励,如完成任务可获得装有山楂糖的红包。
3. 家校协同:提供家庭延伸活动建议,鼓励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卡片与儿童互动。
4. 多模态教学:结合视觉提示卡、思想泡泡、情绪温度计等辅助工具,提升教学效果。
5. 循序渐进:从简单的一对一教学开始,逐步过渡到小组互动,培养儿童的集体参与能力。
五、评估与记录
1. 观察记录:详细记录儿童在各项卡片活动中的表现,包括参与度、正确率、互动意愿等。
2. 阶段性测评:定期使用自闭症评定量表(如CARS或ABC量表)评估儿童的整体发展状况。
3. 家长反馈:定期收集家长观察到的儿童行为变化和在家庭环境中应用卡片的情况。
通过系统化的卡片教学设计,中班自闭症儿童可以在游戏化的环境中逐步提升认知、语言和社交能力,为后续学习和生活适应奠定基础。教师应根据每个儿童的特点和进步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和卡片使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