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童教育已成为当前幼儿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随着融合教育理念的推广,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开始接收自闭症儿童。为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各地已建立起系统的培训体系。以下是当前幼儿园自闭症教师培训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自闭症教师培训首先需要建立对自闭症谱系障碍(ASD)的科学认知。培训内容包括自闭症的定义、分类和病因,症状和特征,诊断标准等基础知识。研究表明,自闭症是一种以社会交往障碍、沟通障碍和重复刻板行为为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教师需要了解其核心症状表现,如不理人、眼神交流差、语言障碍等。
培训还会涉及自闭症的社会影响和干预策略,帮助教师理解不同严重程度自闭症儿童的特点。例如,轻度自闭症儿童可能对呼叫有反应,但不能仅凭回应冷淡就判断为自闭症,还需结合眼神接触、语言能力等多方面评估。
针对自闭症儿童的特点,培训会教授个性化教学策略,包括如何设计个性化、阶段化教学方案。例如使用简短、准确、干脆的指令,并立即进行辅助示范,因为自闭症儿童更易接受视觉化呈现的方式。
培训强调"小的项目"教学法,即在短时间内安排多种活动内容转换,防止儿童因疲倦产生行为问题。例如10分钟内可穿插集体回答、新认知教学和简单互动,保持高比例的正向强化。
针对幼儿园融合环境,培训会教授集体教学组织方法,包括社交、语言、认知、音乐、体育运动、生活自理等集体教学策略。金字塔教学调整策略和"三招教学策略"(指令、辅助、强化)被视为孤独症康复教育的基石。
实践培训是教师能力提升的关键环节。应用行为分析(ABA)是核心培训内容,包括:
培训还包含结构化教学(TEACCH)、游戏治疗、情绪行为管理等实用技术。例如通过"命名情绪"等课题,帮助自闭症儿童识别和理解情绪。
随着融合教育推进,培训特别关注如何在普通幼儿园环境中支持自闭症儿童。主要内容包括:
广西二幼等先行机构出"4+1"融合模式(4天在康复机构,1天在幼儿园)和全融合教育模式,配有"影子老师"提供个性化支持。海淀区则通过巡回指导、园本培训和种子教师工作室等方式提升全区融合教育水平。
培训不仅关注教学技能,也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和职业:
研究表明,保持专业与人文关怀的平衡,是自闭症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素养。培训通过案例分析和经验分享,帮助教师建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职业热情。
当前自闭症教师培训主要形式包括:
完成培训并通过考核(理论考试、教学方案设计、教学展示)的教师,可获得如"孤独症康复教育上岗培训合格证书"等专业认证。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高校及各地教育部门都在开展此类认证培训。
随着国家孤独症儿童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的建立,未来将有更多标准化、专业化的培训项目推出,为幼儿园自闭症教育提供系统支持。教师持续参与专业培训,是提升自闭症儿童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