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父母持合格证上岗"的提议在两会和教育界引起了广泛的热议。这一建议最初由全国政协委员许洪玲在2020年提出,旨在通过系统的培训提升家长的教育能力。其核心理念不仅仅是简单地让父母获得一纸证书,而是通过实质性的教育指导,使家长们能够更好地履行他们的教育职责。
这个提议的设计极其精细,包含了多个层面的内容。在社区层面,设立了"家长课堂"和"家长教育指导工作室",为适龄儿童的家长提供丰富的课程。为了深化家长与学校的互动,还计划在校内建立"家长学校",通过案例分析和现场模拟等形式进行授课。对于那些还未成为父母的准父母们,还开设了"备育学院",为他们提供婴幼儿保健、心理学等知识的培训。
关于证书管理机制,一些地区已经开始试点"星级家长执照"制度。这个制度通过数字平台实现学习积分制,让家长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积分,进而获得相应的证书。也在积极推进这一理念的实施,建议将家庭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编制相关的指导性文件,建立经费保障机制。
"父母持合格证上岗"的提议也面临着争议。支持者认为这能够规范家庭教育,减少育儿焦虑和养育误区。反对者则担心这种制度化的做法可能会加重家长的负担,甚至造成某种程度的标签效应。对此,一些专家建议淡化"持证"的概念,更多地关注家长教育的实质效果。
如今,"父母持合格证上岗"的理念已经通过《家庭教育促进法》得到部分落实。各地开展的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也体现了这一理念的精神。关于是否应该完全强制性地要求父母"持证上岗",仍存在法律和上的争议。目前更倾向于采取倡导性的措施,而非强制性的措施来推广这一理念。毕竟,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而非强制,让父母自主提高教育能力,才能更好地助力孩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