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盈利模式
1. 康复服务收费
核心收入来源为个性化康复训练课程收费,包括语言训练、行为矫正、感统训练等,部分高端机构月收费可达10万元。
早期干预、家长培训及融合教育服务构成附加收入,如天津市宜童中心通过三阶段干预体系实现83%的独立入学率,提升服务溢价能力。
2. 与社会资金支持
部分机构通过残联定点资质获取补贴,如兰州市星宝教育中心作为中残联定点机构承担贫困儿童抢救性康复工作。
社会捐赠与公益合作补充资金,如天津星星闪耀中心由企业和公益人士捐资设立。
3. 多元化经营
扩展至职业培训、大龄托养等领域,如榉之乡通过终身托养签约和职业体验服务实现可持续运营。
科技赋能开发衍生品,如艾斯德康依托脑机接口技术获千万级融资。
二、服务体系特点
1. 专业干预体系
采用ABA、BSR等循证干预方法,结合个训-小组-融合三阶段模式,如柳州星语针对广泛性发育障碍提供多维度康复方案。
81%教师持证上岗,督导配比达1:7,确保服务质量(天津市宜童中心)。
2. 科技与创新应用
头部机构引入AI评估、VR训练等技术,如大米和小米通过算法提升社交训练效率40%。
远程医疗和数字平台扩大服务覆盖,解决基层资源不足问题。
3. 行业挑战
收费标准差异大,部分机构专业水平不足,家长难以辨别优劣。
55.88%机构由家长创办,存在资金短缺、管理经验不足等问题。
三、发展趋势
政策推动下,行业向标准化与规模化发展,2025年特殊教育生均经费提升至7000元/年,科技融合与融合教育成为重点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