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指南 >

自闭症与肠道菌群的研究

近年来,关于自闭症与肠道菌群关联的研究已成为神经科学和微生物学交叉领域的热点。以下从机制、临床干预及研究进展三个方面综合现有发现:

一、脑肠轴机制:肠道菌群如何影响大脑功能

1. 神经递质调控

肠道菌群能产生多种神经递质,如多巴胺、5-羟色胺(占人体总量的92%以上)和γ-氨基丁酸,这些物质通过血液循环或迷走神经直接作用于大脑,影响情绪和社交行为。

2. 代谢物作用

短链脂肪酸(如丁酸)是菌群代谢产物,可增强肠道屏障功能,减少毒素入血,同时调节血脑屏障通透性。自闭症患者肠道中某些有害代谢物(如4-乙基苯硫酸盐)的积累可能引发脑部炎症和小胶质细胞过度激活。

3. 免疫与炎症通路

菌群失衡可能导致免疫异常,进而通过细胞因子影响神经发育。例如,自闭症患儿常见双歧杆菌等有益菌减少,而梭菌属等机会致病菌过度增殖。

二、临床干预

1. 益生菌与饮食调整

补充特定菌株(如嗜酸乳杆菌、长双歧杆菌)的临床试验显示,患儿在8周后胃肠症状改善的社交互动和眼神接触频率显著增加。

2. 粪便菌群移植(FMT)

研究报道,FMT能重建自闭症患儿肠道菌群构成,上调柔嫩梭菌等有益菌,且疗效与移植疗程正相关。部分案例中,患儿症状在两年后仍持续缓解。

3. 综合疗法必要性

需结合行为干预和教育训练,肠道菌群调整仅为辅助手段。例如,改善菌群后可减少食物过敏对大脑的二次损伤,但核心症状仍需专业康复训练。

三、研究局限与未来方向

当前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例如菌群失调是自闭症的诱因或结果仍存争议。动物实验(如将患者菌群移植给无菌小鼠诱发自闭行为)提供了因果证据,但人类研究样本量较小。未来需标准化菌群干预方案及长期安全性。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