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指南 >

微博全量开放IP属地功能

一、功能新规

展示范围明确:无论是国内用户还是国外用户,其IP属地都将被展示。国内用户将显示到省份/地区,而国外用户则显示国家^[2][4]^。这一规则适用于个人主页一级页面以及评论区,且用户无法手动关闭这个功能^[1][6]^。

判定依据清晰:用户的IP属地判断主要依据其最近发博、发评或投票的IP地址,这些数据来源于运营商提供的网络位置信息^[2][4]^。

二、功能升级背景介绍

该功能自2022年3月起进入测试阶段,其主要目的是减少冒充热点事件当事人、恶意造谣及蹭流量等不良行为^[1][7]^。到了4月28日,该功能升级为全量开放IP属地展示的平台,随后各大社交平台如抖音、快手、知乎等也相继推出类似功能^[5][8]^,标志着网络信息管理进入新阶段。

三、界面调整与变化

为了更透明的信息展示,评论区不再显示原微博发布平台及手机型号,但在发布微博时仍保留手机小尾巴标识^[4]^。个人主页新增了IP属地的展示入口。

四、法律与隐私:纷争中的平衡

从法律角度看,由于IP属地仅定位到省级,无法单独识别特定自然人,因此不属于《民法典》定义的隐私信息范畴,公开也不构成隐私侵权^[3]^。尽管如此,仍有部分用户对强制展示IP属地表示担忧,认为这可能影响他们的匿名性。但平台方强调,该功能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内容的真实性^[1][5]^。

五、行业影响与未来趋势

微信公众平台同期宣布测试类似功能,显示发布内容的IP属地^[5]^。这一措施的推出被视为整治网络虚假身份和不良信息传播的重要技术手段^[4][7]^。随着网络环境的日益复杂,未来可能会有更多平台加入这一行列,共同营造更加真实、透明的网络环境。而对于用户来说,除了关注功能的实用性,也需要关注其可能带来的隐私保护问题,以便更好地适应这一变化。

IP属地展示功能的推出是网络平台在信息真实性和用户隐私保护之间寻求平衡的一种尝试。它不仅影响着社交平台的使用界面和用户体验,也引发了关于信息安全和隐私权的法律与道德讨论。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