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考试中的“白卷”现象
一、介绍数学试题难度引发的“白卷”现象
在全国瞩目的2021年全国甲卷(部分省份使用的全国二卷)数学科目考试中,第18题因题干设计独特,导致大量学生选择放弃作答或得分惨淡。这一现象的成因值得深入。
这道题目是一道等差数列相关的证明题,其特点在于题干并未给出具体数字,而是要求学生基于抽象条件进行推导。这种题型对于考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
不少考生对此类开放性题目的适应能力不足,直接选择了放弃。而那些尝试作答的考生,在推导过程中因逻辑不清晰或计算错误导致失分的情况也屡见不鲜。这一现象的争议焦点在于,虽然题目难度不算极高,但其考查形式与传统的题型差异较大,甚至被质疑超出了学生的常规训练范围。
二、新高考政策下的“白卷”赋分规则
在2021年实施新高考的“3+1+2”模式省份(如辽宁、河北等)中,虽然数学作为必考科目,但选考科目(如政治、化学等)却采用了等级赋分制。这种制度下,即便考生交白卷也能获得最低30-40分的保底分。
赋分机制的核心在于,将所有考生成绩按比例划分等级后转换分数,从而确保成绩分布合理。在这种制度下,数学科目由于属于必考科目,未采用等级赋分,因此交白卷的考生实际得分为0分。其他选考科目即使不交卷也能通过赋分获得一定分数。
这种“白卷”现象的成因,既有试题因素,也有政策因素。全国甲卷数学部分题目因考查形式创新,引发了大量考生无法适应的情况,反映了学生适应能力不足的问题。新高考的赋分制政策,使得选考科目即使不交卷也能获得一定分数,与数学必考科目的刚性评分形成鲜明对比,也对“白卷”现象产生了一定影响。
针对这一现象,建议考生不仅要关注题型的训练,更要关注题型灵活性的训练,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也要充分理解考试政策对得分策略的影响,做到科学备考,合理应对。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取得理想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