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交互动障碍
目光接触异常:回避与他人(包括父母)的眼神对视,逗引时无回应或目光躲闪。
缺乏依恋感:对抚养者(如父母)无亲近感,无法区分亲人与陌生人,被抱起时身体僵硬或抗拒。
社交反应缺失:对呼唤名字无反应(常被误认为听力问题),不会用点头/摇头表达需求,不参与互动游戏(如躲猫猫)。
二、语言与沟通异常
语言发育迟缓:1岁时仍无咿呀学语,或仅发出单调声音,词汇量极少。
非语言交流障碍:不会用表情(如微笑)、手势(如指物)表达需求,理解能力差,答非所问。
语言倒退现象:少数患儿曾学会简单词汇(如“爸爸”),后期逐渐丧失语言能力。
三、刻板行为与兴趣局限
重复动作:持续摆弄同一玩具(如反复转动轮子)、摇晃身体或自我刺激行为(撞头、甩手)。
兴趣狭窄:仅对特定物品(如广告、旋转物体)感兴趣,忽视其他正常玩具。
感知异常:对声音过度敏感(捂耳朵)或迟钝(无视声源),痛觉反应弱。
四、其他警示信号
运动发育异常:1岁半仍不会走路或垫脚尖行走,动作协调性差。
情绪问题:长时间无故哭闹,睡眠少且易醒,难以安抚。
发育里程碑延迟:如6个月不会追视、9个月不会抓握、12个月无指向性动作。
若发现上述表现,建议尽早就医评估。需注意,部分症状(如呼名无反应)也可能出现在正常发育儿童中,需结合多项表现综合判断。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家长应定期记录孩子的发育情况并与专业医生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