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美丽中国:法治、绿色转型与全民参与协同推进
随着时代的进步,建设美丽中国已经成为我们国家的共同追求和目标。这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法治保障、绿色转型、全民参与等多个方面的协同推进。经过不懈努力,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形成了科学的制度框架。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这些关键举措和进展。
一、法治体系:筑牢生态屏障
我国首部《生态环境法典(草案)》于2025年4月首次提请审议,标志着我国生态环境治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部法典的编纂贯彻了生态文明思想,强化了绿色发展制度的刚性约束,为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法治保障。
二、绿色转型:驱动高质量发展
在绿色转型方面,我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能源结构得到了优化,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达到了53.8%,清洁能源规模化应用已经成为现实。钢铁等重点行业也推行了节能降碳改造,环保绩效A级钢铁企业数量增加,绿色制造体系加速成型。循环经济实践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推广,如山西能源学院提出的“校园碳积分系统”和“旧物循环平台”等方案,为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了新的路径。
三、全民参与:凝聚环保合力
全民参与是环保事业的重要支撑。在青年群体中,环保行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清洁美丽中国行”活动覆盖全国高校,通过小额资助项目激发青年环保创意。公众环保意识也在不断提升,通过各种形式普及环保理念。生活方式转型也是全民参与的重要方面,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等倡议正在落地,推动形成节约适度、低碳文明的社会风尚。
四、重点区域治理:成效显著
在黄河流域保护方面,山西以“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修复为抓手,实现了国考断面水质100%达标,生物多样性显著恢复。甘肃也推进黄河流域生态大保护协同格局,实施风电光伏基地建设与生态修复工程。京津冀协同治理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生态质量不断提升。
五、政策创新:引领长效机制
政策创新在美丽中国建设中起到了引领和推动作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建设美丽中国”列为深化改革重点任务,明确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目标。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双赢。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经从局部治理转向系统推进,未来仍需持续深化法治、科技、文化协同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筑牢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根基。我们相信,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美丽中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