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期表现(6个月-2岁)
1. 社交障碍
眼神交流异常:婴儿期即表现出与父母缺乏眼神对视,被抱时抗拒目光接触。
呼名无反应:10个月左右对名字无反应(听力正常),13个月后症状更明显。
情感淡漠:对父母或亲近者无依恋表现,表情呆板,很少被逗笑。
2. 语言发育迟缓
语言倒退:部分患儿原本会说的词汇突然减少或消失。
非语言沟通:常用拉手、指物代替语言表达需求。
二、典型期表现(2-3岁)
1. 核心症状
社交障碍:不参与集体活动,独自玩耍,缺乏分享行为。
刻板行为:重复开关灯、走固定路线、迷恋旋转物品(如车轮)。
语言障碍:仅会说简单词汇(如“爸爸妈妈”),或机械重复广告词、儿歌。
2. 其他特征
兴趣狭窄:对特定物品(如玩具熊)极度依赖,拒绝变化。
感知异常:痛觉迟钝或对微弱声音/光线过度敏感。
三、学龄期及以后表现(3岁+)
行为问题加剧:可能出现自伤、攻击行为或情绪爆发。
智力差异:约70%患儿智力落后,少数在音乐、绘画等领域有特长。
社交困难深化:难以理解他人情感,无法参与合作游戏。
四、诊断与干预建议
诊断年龄:多数在2-3岁确诊,部分症状明显的患儿1岁即可发现。
早期信号:若6个月后无互动微笑、1岁半语言倒退,需及时就医。
若发现孩子有上述表现,建议尽早到专业机构进行筛查和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