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通常以"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为原则,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1. 主要照护人:长期承担主要照料责任的一方更可能获得抚养权。
2. 特殊需求满足能力:包括对自闭症干预知识的掌握、康复资源获取能力等。
3. 经济与心理支持:稳定的经济条件和心理健康状况是关键考量。
1. 经济压力:多数案例显示,母亲因长期照顾孩子导致职业中断,如一位10年未工作的母亲面临离婚时无收入来源的困境。
2. 社会偏见:部分离异女性被污名化为"利用孩子牟利",如某视频中母亲被质疑借自闭症儿子炒作。
3. 心理负荷:需同时处理离婚创伤与孩子的特殊需求,易产生孤独感。
1. 职业转型:有母亲从媒体主编转型为微商,并创办自闭症支持中心,实现经济与精神独立。
2. 社会支持:通过加入家长互助组织、寻求专业心理咨询缓解压力。
3. 孩子成长:坚持干预训练可使孩子获得生活自理能力,如案例中10岁自闭症儿童已能独立完成家务。
1. 分阶段调整:急性期需药物辅助(如I类药物),后期通过正念训练等恢复心理韧性。
2. 建立支持网络:包含亲友、病友互助组、社区社工的三层体系。
3. 自我赋能:学习新技能(如案例中的理发、美容)可增强经济与精神独立性。
对于女性自闭症患者本人,需关注其社会动机缺陷(如社交回避)的针对性干预,通过行为训练提升社会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