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精神病学家利奥·肯纳(Leo Kanner)通过对11名儿童的观察,首次系统描述了自闭症的核心特征,包括情感接触障碍、重复刻板行为、语言异常等,并将其命名为“早期婴儿自闭症”。这一发现标志着自闭症从精神分裂症中独立出来,成为独立的发育障碍类别。肯纳的研究为后续诊断和治疗奠定了基础,但也曾长期受“冰箱母亲”错误理论(认为自闭症由母亲冷漠导致)的困扰,直到20世纪后期才被遗传学研究推翻。
1998年,英国医生安德鲁·韦克菲尔德在《柳叶刀》发表论文,声称麻疹疫苗可能引发自闭症,引发全球恐慌。后续调查发现其研究存在数据造假和利益冲突,论文被撤回,韦克菲尔德被吊销行医资格。这一被称为“科学骗局”,但负面影响持续多年,导致部分家长拒绝接种疫苗,甚至引发麻疹疫情复燃。世界卫生组织等机构多次辟谣,强调疫苗与自闭症无关。
2024年7月,中国多部门联合发布《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实施方案》,提出5年内完善自闭症儿童服务体系,包括将29项康复项目纳入医保、扩大救助年龄范围、推动早期干预和融合教育等。同年,深圳市还率先推出《孤独症全程支持服务实施方案》,覆盖从儿童到成年的全生命周期支持。这些政策标志着国家对自闭症群体的关注从“救济”转向“系统性支持”。
以上分别从科学认知、社会误解和政策支持的角度,展现了自闭症领域的关键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