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六一专家 儿童自闭症与肠道菌群之间的秘密

人体胃肠道内的菌群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生态系统,被誉为“第二个基因组”。这些肠道菌群不仅影响着我们的体重、消化能力,还参与人体抵御感染和自体免疫疾病的形成,甚至能调节人体对癌症治疗药物的反应。现代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言:“所有的疾病都源于肠道”,这一观点在现代医学理论中得到了广泛认同。

孕期抗生素的使用,可能对胎儿的肠道菌群造成长期影响,增加自闭症等神经性疾病的风险。这些菌群在婴儿出生时开始定植,并随着出生过程和环境因素逐渐发展变化。母乳喂养的婴儿,其肠道菌群的发育轨迹与配方奶粉喂养的婴儿截然不同。母乳中的寡聚糖益生元有助于有益菌群的生长,为婴儿肠道菌群的健康发育奠定基础。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自闭症与肠道菌群的失衡有着紧密的联系。一些患有自闭症的小鼠,其肠道内的脆弱拟杆菌数量较低,表现出紧张、反社交性和肠道疾病症状。有趣的是,通过补充脆弱拟杆菌,这些小鼠的自闭症状竟然得到了改善。研究发现自闭症患者的血液中存在着高浓度的4EPS,这种物质可能导致肠漏,被认为是自闭症形成的诱因之一。这为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来缓解自闭症症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除了对疾病的影响外,肠道菌群还参与了营养摄入的重要过程。人类基因组缺乏降解多种膳食纤维的功能,而肠道菌群的糖苷水解酶却能完成这项工作。婴儿时期的肠道菌群发育与能量来源的选择密切相关,这可能是肠道菌群从食物中提取能量的进化机制。据估计,西方膳食模式中高达10%的可用能量来自于肠道远端碳水化合物的微生物发酵,这显示了维持丰富和广泛的肠道菌群的重要性。

胃肠粘膜和共生细菌之间存在着广泛而复杂的相互作用。先天免疫系统的调节使得肠道免疫系统能够在与有益的细菌共生的前提下,保持对致病物种作出免疫应答反应的能力。基于这些理论,我们可以推测肠道菌群中的一些分子可能已经进化出适应肠道恶劣环境的能力。实验证明,肠T细胞库受到特定细菌如梭状芽孢杆菌的强烈影响,这些细菌的存在对于肠道免疫系统的正常发育至关重要。

肠道菌群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未来,我们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通过益生菌、益生元等手段,改善人类健康,缓解疾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在深入研究小鼠体内机制后,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引人注目的现象:细菌产生的特定多糖与宿主免疫系统的密切互动。这种互动不仅有助于T细胞的正常发育,还能有效纠正关键的免疫细胞平衡——Th1/Th2失衡。这一过程对以及其他次级淋巴组织的适当发育起着指导作用。这种发现揭示了人体内部机制的新视角,对我们理解健康与疾病间的关系至关重要。

自闭症患者的饮食问题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在这个病症中,进食困难和胃肠功能低下几乎普遍存在,成为困扰许多家庭的难题。据最新研究显示,超过90%的自闭症患者都经历过与喂养相关的问题。挑食和厌食行为是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早期在饮食方面的典型表现。患者通常表现出对某些食物,如淀粉、零食和加工食品的强烈偏好,同时拒绝摄入大多数水果、蔬菜和蛋白质等营养丰富的食物。这种不典型的饮食模式可能会增加患者营养失衡和相关医疗问题的风险。长期摄入高脂肪和零食可能预示着健康状况的不良变化,甚至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疾病的风险。这对于自闭症患者的未来健康构成极大的挑战。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饮食模式对于一般人群来说也具有警示作用,因为高饱和脂肪的摄入同样会对健康造成负面影响。无论是否患有自闭症,孕期和胎儿生命早期是养成良好饮食习惯的关键阶段。重视肠道菌群的平衡与调节对于预防包括自闭症在内的一系列与肠道密切相关的疾病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关乎个体的健康,更是对整个社会健康水平的提升具有深远的影响。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