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行为训练
1. 注意力强化
通过拼图、积木或下棋等游戏逐步延长专注时间,完成后及时给予小饼干等奖励。
使用舒尔特方格训练法:自制数字方格,让孩子按顺序指认数字,从1-4开始逐步增加难度,配合计时器记录进步。
2. 指令服从与规则建立
从简单指令(如"坐下")开始,确保孩子注视后再发出指令,完成后立即表扬。
制定清晰的行为准则,如"写完作业才能玩",用任务清单打勾增强成就感。
二、感统与运动干预
1. 协调性训练
每日进行拍球、跳绳或骑自行车等活动,改善前庭觉和手眼协调,每次10-15分钟循序渐进。
游泳、打羽毛球等全身运动可释放过剩精力,缓解多动。
2. 精细动作练习
穿珠子、扣纽扣等动作能提升手部控制力,同时增强注意力持续时间。
三、环境与生活管理
1. 减少干扰因素
学习时清理桌面杂物,家长以身作则避免刷手机,营造安静环境。
限制电子屏幕时间,避免感官过载。
2. 结构化作息
固定睡眠和饮食时间,避免功能饮料,增加鸡蛋、牛奶等蛋白质摄入。
用记事本记录每日任务,培养时间观念。
四、心理支持技巧
采用"平等沟通+及时反馈"模式,避免打骂,用具体语言表扬(如"今天拼积木比昨天多5分钟")。
通过集体活动(如运动会)提升社交能力,降低焦虑。
若症状较重,建议结合专业机构训练,并咨询医生是否需要药物辅助(如托莫西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