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兴趣引导法:从孩子感兴趣的物品入手(如毛绒玩具、零食),将强化物放在与眼睛平齐的位置,等待孩子自然产生对视后立即给予奖励。
2. 安全感优先:避免强制对视,通过拥抱、亲密接触先建立安全感,因为不对视可能源于安全感不足。
3. 动态渐进训练:从短暂对视开始,逐步延长时长(如3秒→5秒→10秒),配合强化物逐步提升。
1. 游戏化训练:
2. 生活场景融入:
3. 进阶技巧:
1. 禁止强制捧脸、命令式语言(如"看着我")
2. 不要用道德标准要求(如"不礼貌"等评价)
3. 避免单一训练,需结合社交互动
1. 通过手术干预后,部分儿童出现对视时长增加、主动语言提升的情况
2. 持续康复训练后,有孩子从完全不看人到能主动寻找家人
3. 3岁前早期干预效果显著,部分案例可实现正常入学
建议根据孩子具体情况选择合适方法,坚持日常训练。若进展缓慢,建议咨询专业机构进行系统评估和个性化方案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