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症状判断标准(DSM-5国际诊断框架)
1. 社交沟通障碍
眼神与情感交流异常:回避眼神接触或短暂对视后移开,缺乏情感共鸣(如对他人哭泣无反应)。
互动缺陷:不主动参与游戏,不会分享兴趣(如指物展示),语言发育迟缓或刻板重复(如反复问同一问题)。
非语言交流问题:手势少、面部表情单调,难以理解他人情绪。
2. 重复刻板行为/兴趣
固定行为模式:抗拒日常变化(如路线改变),仪式化动作(如按固定顺序完成任务)。
异常兴趣或感觉反应:对特定物品痴迷(如车轮、数字),或对声音/触觉过度敏感/迟钝。
二、专业诊断流程
1. 临床观察与病史收集
医生通过自然环境和结构化活动观察孩子的社交、语言及行为表现,需家长提供发育史、家族史等。
2. 量表评估
常用量表包括CARS(总分≥30分提示孤独症)、ABC(≥67分可确诊)等,评估社交、语言、行为等多维度。
3. 医学检查
需排除听力障碍、智力发育迟缓等,可能进行脑电图、基因检测等辅助鉴别。
三、家长早期识别要点
黄金干预期:3岁前是干预关键期,若孩子1岁仍无目光接触、指物等行为,应尽早评估。
多场景观察:症状需在家庭、学校等不同场景持续出现,而非短暂行为。
若怀疑孩子有自闭症倾向,建议尽快到儿童精神科或发育行为科就诊,并提供日常行为视频辅助诊断。早期专业干预能显著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