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童的教学策略需要基于个体差异,采用结构化、多感官介入和正向强化的综合干预方法。以下是关键策略分类说明:
一、核心干预框架
1. 应用行为分析(ABA)
通过分解任务(如先练习眼神接触再学习对话)、即时奖励(零食/代币)强化正向行为
案例:用“传球游戏”逐步引导儿童完成社交动作,配合微笑和表扬
2. 结构化教学(TEACCH)
使用视觉日程表划分活动区域(如蓝色学习区/红色游戏区),通过图片流程卡建立可预测的环境
家庭需保持与机构一致的作息安排,避免随意变更
二、社交能力培养
1. 阶梯式社交训练
初级阶段:通过“矛盾情境”(如故意递空杯子)激发提问动机
中级阶段:设计角色阶梯(如从扮演静态大树过渡到动态小羊)
高级阶段:引入情绪识别卡片,训练理解“开心/生气”等复杂情感
2. 同伴介入法
安排普通儿童示范社交行为(如合作拼图),通过良性互动强化自闭症儿童的参与意愿
三、感知觉调节
1. 感觉统合训练
针对触觉敏感者使用刷脱技术,前庭觉异常者进行平衡木/蹦床活动
案例:用不同材质毛巾(粗麻布→丝绸)渐进脱敏
2. 环境适配
教室采用冷色调灯光,减少噪音干扰;允许佩戴降噪耳机缓解焦虑
四、家庭协同策略
1. 日常场景嵌入训练
用餐时练习提要求(“请递牛奶”),穿衣时训练身体部位认知
通过社交故事绘本讲解常见情境的应对方式
2. 正向支持系统
建立可视化奖励机制(如集印章兑换玩具),避免体罚等负面干预
五、特殊能力开发
发掘视觉思维优势(如绘画/拼图),将刻板行为转化为职业技能(如数据整理)
> 关键原则:早期干预(3岁前效果最佳)、个体化方案(需定期评估调整)、多学科协作(行为治疗师+言语训练师+家长)。具体案例显示,持续干预可使部分儿童主动发起社交的次数提升1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