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际歌》中的革命火种
“这是最后的斗争”——这一充满力量的词句,是《国际歌》的核心内容之一。这首歌由法国诗人欧仁·鲍狄埃在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后创作,后来由皮埃尔·狄盖特巧妙谱曲。这首歌曲不仅反映了无产阶级团结斗争的精神,更是对实现“英特纳雄耐尔”(国际共产主义的理想)的坚定承诺。其中文版本经过瞿秋白等人的翻译和修订,已成为全球无产阶级革命的精神旗帜。它所传递的不仅是斗争的决心,更是对未来的信念与期待。
二、中国话剧界的新现实主义巨作——《这是最后的斗争》
在繁华的话剧舞台上,有一部以“这是最后的斗争”为主题的话剧,同样引人注目。该剧情以老家庭的除夕夜为背景,通过家庭三代人面对金钱、信仰、法律与亲情的冲突与抉择,揭示了社会的腐败问题与价值观的重建。编剧孟冰巧妙地通过剧中人物展现理想与现实的碰撞,既批判了社会的弊端,又强调了家庭与亲情对人性的感召力。
这部话剧被称为“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其台词犀利,直面现实矛盾。它不仅是一部戏剧,更是一个时代的写照。作为国家话剧院2011年的首演剧目,由吴晓江执导,雷恪生、薛山等实力派演员主演,该剧曾作为“新现实主义年”的开年大戏在首都剧场引起强烈反响。
三、跨越艺术与政治的关联性解读
《国际歌》与话剧《这是最后的斗争》之间有着不可忽视的关联性。两者都以“斗争”为核心意象,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都在传递着对“光明与希望”的追求。
《国际歌》聚焦于阶级革命的终极目标,是无产阶级团结斗争的精神象征。而话剧则通过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坚守,隐喻了对信仰与道德的执着。两者都在不同的语境下,呼唤着人们对“光明与希望”的信仰和追求。这种跨领域的联系,不仅展示了艺术的多样性,也反映了政治与艺术的紧密关系。
《国际歌》与话剧《这是最后的斗争》都是时代的产物,它们以不同的形式,传递着相同的信念——那就是斗争、信仰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