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距诺奖最近的一次西南财大有点亏

一、院长更迭:考核机制下的必然选择

菲利普·迪布维格,这位曾在西南财大金融研究院担任院长长达11年的学者,自2010年起便一直服务于该校[4][6]^。因未能通过教育部的“双一流”考核体系,他在2021年被学校以“末位淘汰”的方式解聘[4][5]^。尽管他的简历中特别标注了这段任职经历,显示出他对合作关系的重视[4]^,但学校方面却采取了低调的处理方式,既没有公开说明解聘原因,也未在迪布维格获奖后发布贺电[4]^

距诺奖最近的一次西南财大有点亏

二、隐情曝光:解聘背后的故事

2022年诺贝尔奖揭晓两个月后,迪布维格被曝涉嫌长期性骚扰中国女学生。这些行为包括发送暧昧短信、不当肢体接触等。受害学生透露,迪布维格甚至有“摸小手”的外号[1][2][6]^。针对这些指控,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已经介入调查,而指控的时间跨度更是超过了十年[6]^

网友们开始猜测,西南财大的解聘决定可能与早期的投诉有关。校方对此始终保持沉默,未予回应[6]^。迪布维格的代理律师则坚称这些指控是同行嫉妒的诬陷[6]^

三、公众反应的复杂性与价值反思

此事件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与讨论。网友们对此调侃与惋惜并存:一方面,他们戏称“西南财大教师考核标准高于诺贝尔奖”;另一方面,又感叹这是“中国高校距诺奖最近时刻”[1][7]^。事件也引发了关于“诺奖崇拜”的理性讨论。许多观点认为,学术成就与人品应区分看待[8]^。迪布维格本人曾对中国经济发表过独特见解,如提醒“需要警惕高通胀和债务”[3]^

四、后续影响与启示

虽然西南财大因解聘迪布维格而失去了潜在的诺奖光环,但也规避了潜在的声誉风险[6][7]^。迪布维格离职后仍然表达了对成都生活的怀念[8]^,显示出双方关系的复杂性。此次事件对高校外籍人才引进提出了挑战,如何在考核标准与社会责任之间找到平衡,以及在学术评价体系与突发变量之间建立稳定的机制,成为高校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5][8]^。这也提醒我们,在追求学术成就的不应忽视对道德底线的坚守和尊重。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