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注意力引导:通过面具、彩色气球等视觉刺激物吸引孩子对视,逐步延长注视时间,为语言输入奠定基础。训练初期建议采用面对面坐姿,配合食物强化建立正向关联。

2. 分层教学:从单音节词开始,逐步过渡到双音节词、短句,最后加入形容词等修饰成分。例如先掌握"苹果",再学习"红苹果"。
1. 代词训练:通过情景模拟帮助理解"我/你"的相对概念。如家长捏脸说"这是我的脸",再辅助孩子模仿表达,结合实物(饼干、水果)进行"我要XX"的句型练习。
2. 多感官刺激:利用氢气球+铃铛组合,同时激发视觉(彩色气球)和听觉(铃声)注意,通过肢体互动增强参与感。
3. 环境教学:在不同场景重复同一词汇(如客厅/厨房都指认"杯子"),并引导观察事物特征("红色的圆积木")。
1. 正向强化:及时用食物、拥抱等奖励任何微小进步,建立自信。建议记录每日进步,调整训练难度保持成功率在80%以上。
2. 集体训练:在康复机构通过同伴互动实践语言应用,比单独训练效果更显著。重点预防语言倒退现象,需专业特教制定个性化方案。
3. 指令设计:给出明确单一指令("把苹果给妈妈"),避免复杂句式。可先用积木、水果等具象物品进行空间关系训练("葡萄在狗前面")。
• 每天选择孩子状态好的时段进行15-20分钟短时训练
• 避免机械重复,同一词汇每周练习不超过3次
• 当出现语言倒退时需立即联系专业机构
建议家长定期与康复师沟通,结合游戏疗法(如角色扮演)、音乐疗法等多维手段综合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