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质性忧郁症 到底要不要吃药?
-
- 心理师
- 2023-05-31
- www.zibizhengw.cn
-
- 自闭症康复
医师临床观察
一般医疗院所的检查只是在查有没有病,但身体功能失衡引发的状况却完全查不出来,许多看似找不到原因的身体或者精神症状,其实都是身体功能失衡引发。
治疗身体问题并改善忧郁,在精神科诊断中,被称为器质性忧郁症,或者是因医疗状况引发的忧郁症,但绝大部分在一般医院检查不出有任何异常,当事人往往以为,自己就是医师口中,神经传导物质失衡的患者,开始药物治疗。但如果有机会透过功能性医学检测来厘清身体功能失衡的真正原因,而不只是在看有没有而已,结果会大不相同。
一位年约五十多岁的妇人,一手紧紧按着太阳穴,眼睛鼻子皱成一团,神情痛苦摇摇晃晃的走进骨科医师的诊间,似乎风一吹,随时都可能晕眩跌倒。
「医生,十几年前我出车祸住院,出院后就常头痛、耳鸣,现在越来越严重,还会恶心、手抖甚至昏倒,看过耳鼻喉科、精神科,连忧郁症的药都吃了还治不好,我是不是没救了?
真想现在就去死!」妇人激动的说了一长串。
医生仔细的替她检查,发现是因颈椎外伤引起的椎间盘凸出,导致自律神经失调,便帮她安排手术,手术之后,所有不适症状豁然全消,彷如重生。
「医生,谢谢你!我简直是从地狱来到了天堂!」康复后,她说着无尽的感谢。
生理影响心理。身体不好,心理跟着难过。
仔细观察会发现,身体状况不佳的亲友,眉头可能从没展开过。
忧郁、焦虑,是患者生活品质降低的征兆。
荷兰一份调查报告指出,忧郁或焦虑症状,容易罹患蛛网膜下腔出血性中风,是生活品质变差前的强烈迹象。用积极态度面对,能有助于减轻这些困难。
乌得勒支大学医学中心(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Utrecht)的维瑟—梅利(J. M. Anne Visser-Meily)博士的团队,针对一百四十一名历经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仍独立生活的患者,进行四年追踪,了解身心健康状况,发现他们尽管生理健康表现相对高分,情绪和生活中社会面表现却较低。
一个人生病,是一家人的事。
常有病患家属,自己身体是没有病痛的,却因为家人生病,让自己情绪也受到很大的影响。
陪伴家人抵挡病魔的过程,是场看不见尽头的苦难。
身体有不明病痛或精神困扰症状,应该找出真正的原因,若只是依循症状来下诊断,继而给药控制的治疗方式,那么类似这位妇人求医,走十年冤枉路的憾事恐怕会一再重演!
一些曾有慢性病史、忧郁症的家属,在之后的追踪评估中,其实蛮容易发生忧郁或焦虑,但这是生理、环境因素,导致一些情绪障碍,不应与忧郁或焦虑病患混为一谈。
不是真的生病,那就不需要吃药。
根据目前研究显示,不到四成的忧郁症,是因为基因引起。
有些人会想父母有忧郁症,我是否也会有忧郁症?其实就连医生自己也不是很清楚,所以才会说必须吃药物控制。
事实并非如此,过敏体质的人得到忧郁症的机率,是一般人的两至三倍,而过敏的体质会遗传,所以当父母有过敏的体质和忧郁症的话,小孩大概也会有。医生就会说,像这种遗传忧郁体质,大概好不了,必须要一直服用药物。
,国际一些期刊数据,可以帮助我们厘清原因。医生只是告诉你有忧郁的体质,但又说不清楚那是什么样的体质,只要你符合忧郁的症状,下场就是吃药一途;假如采用功能性医学检测,可以分析出个人哪些体质造成了忧郁,改善以后,就可以远离药物摧残。
在《过敏来找碴》(欧忠儒博士着,山岳出版)一书里,讲到改变饮食可以抗忧郁。曾经有位病患,他在第一次发病的时候吃了一年多的药,但都没有效果,后来我让他做了检测,依体质需求补充相关营养品,一个月后有长足改善。
自认为没有压力,却会无端心情不好、睡不着的人大有人在,借由功能性医学的检测,来了解身体功能失衡的状况,透过改善身体的问题,来帮助衰弱的大脑恢复功能,在《六星期大脑健康计划》(马克.希曼着)有非常多的学术论述支持,也有不少临床案例支持这样的改善方法的确可行。
现代医学分科太细,许多医师的养成训练,变成只关注跟自己专科有关的症状与诊断,往往在评估病情时,无法着眼于身体整体系统的评估,加上有些科的看诊只是依据症状来诊断,无法透过相关的实验室检查,或影像学检查来确立诊断。
所以诸如梅尼尔氏症、巴金森氏症,甚至是忧郁症等,才会发生种种错诊导致拖延治疗,也让当事人走了许多冤枉路,多受许多不必要的苦。
身体有不明病痛或精神困扰症状,应该找出真正的原因,若只是依循症状来下诊断,继而给药控制的治疗方式,那么类似这位妇人求医,走十年冤枉路的憾事恐怕会一再重演!
该文章《器质性忧郁症 到底要不要吃药?》由网友『薄荷旅馆』投递本站,如果您觉得该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和站长联系处理!另:该文内容未经本站核实,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研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