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学的校训“笃学尚行,止于至善”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是历经千年传承的智慧结晶。这一校训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学问与德行的追求,其内涵丰富,意义深远。
一、词义
“笃学”是勤学好问的精神象征。这里的“笃”字,意指笃实、笃厚,代表着一种踏实严谨的态度。它鼓励师生们以执着的毅力追求学问,不断精进学识与思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江南大学的学生们勤奋攻读,积极探求知识的身影。
“尚行”则体现了实践与理论并重的理念。它强调知识不仅仅是理论,更重要的是要付诸实践,将所学运用到实际中,实现知行合一。在江南大学,这种理念深入人心,无论是食品科学、设计学还是其他领域,都注重实践教学,推动知识应用。这种实践教学的方式不仅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知识,还让他们能够将所学运用到实际中,为社会做出贡献。
“止于至善”是江南大学人的终极追求。它源自《礼记·大学》,意味着通过不断进取,达到道德与行为的最高境界。这种追求完美的精神,激励着江南大学的师生们追求卓越,不断完善自己。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设立了“至善学院”,制度化地追求这一终极目标。
二、文化渊源
这三个词都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笃学”出自《论语·泰伯》,体现了儒家对勤学的重视;“尚行”源于北宋邵雍的《皇极经世书·观物篇》,主张实践与理论并重;“止于至善”则是儒家“大学之道”的核心追求。它们共同构成了江南大学校训的哲学内涵,三者之间有着递进关系:以“笃学”为基础,以“尚行”为途径,最终实现“至善”的理想境界。
三、实践应用
江南大学将这一理念融入教育体系,在教学层面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鼓励跨学科融合,推动知识应用。在文化层面,学校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如“太湖创意设计大赛”,鼓励学生将创意转化为实际成果,呼应“尚行”精神。“至善学院”的成立,也象征对“止于至善”这一终极目标的制度化追求。
“笃学尚行,止于至善”这一校训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治学观、实践观与道德观,既是治学修身的指引,也成为现代高等教育中“知行合一”理念的典范。在江南大学,这一校训不仅是师生们的行为准则,更是他们追求卓越、完善自我的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