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消化性溃疡这一常见病症,传统的治疗方法一直聚焦于中和胃酸或抑制胃酸分泌。从过去使用的碱性药物,到现在常用的Hz受体抑制剂和其他胃酸分泌抑制剂,这些药物无疑在溃疡愈合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其共同的缺点在于,一旦停药,溃疡往往会再次复发。有的患者需间断药,有的则可能需要长期维持剂量。尽管如次,仍有部分患者面临溃疡反复发作的困扰。
长期以来,关于消化性溃疡的病因有多种观点,如遗传、胃酸过多、胆汁反流和吸烟等。胃酸过多一直被视作发病的主要因素,从而形成了“无酸即无溃疡”的传统认知。随着对病情认识的深入,我们发现并非所有胃溃疡患者的胃酸分泌都增加,有的患者甚至低于正常水平。这表明胃酸分泌量可能并非胃溃疡发病的关键因素。相反,胃粘膜防御能力的降低,使得胃酸等消化物质的攻击作用相对增强,可能是导致胃溃疡的主要原因。
自从人们对幽门螺杆菌(简称HP)有了重新了解后,对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理有了全新的认识。多数专家认为HP是消化性溃疡的重要发病因素之一,但并不是唯一的因素。HP感染胃窦部后,会释放尿酶形成氨,而氨的碱性使得胃窦部分泌胃泌素的G细胞不再受胃酸抑制,从而导致胃泌素大量分泌。这种机制促使胃体壁细胞大量分泌胃酸,使得胃酸过高。HP还会产生多种毒素,对胃黏膜产生破坏作用。据统计,在胃溃疡患者中,有60%是由HP感染引起的。而在消化性溃疡的球部溃疡患者中,有95%至100%的阳性率感染了HP。
目前多数专家认为HP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除了HP感染外,吸烟、饮酒、服用对胃有损害的药物以及胆汁反流等因素也被认为是次要因素。对于这一复杂的疾病,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采取综合治疗措施,以更有效地防治消化性溃疡的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