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师 >

第十届协和微创论坛——精准、创新、规范下的

  • 心理师
  • 2025-05-16
  • www.zibizhengw.cn
  • 自闭症康复

随着生物样本库、基因检测平台及大数据平台的蓬勃发展,脑肿瘤的诊疗已迈入精准医疗的新纪元。在这一时代变革中,2016年10月22日,第十届协和微创论坛于北京盛大召开。此次论坛汇聚了业界顶尖力量,由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中国垂体瘤协作组、中国胶质瘤协作组及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联合主办,并由泛生子提供有力支持。中美神经肿瘤领域的权威专家,如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的王任直教授与马文斌教授,以及美国MD安德森医学中心的Alfred Yung教授,共同了脑肿瘤的精准医疗前景。

论坛上的焦点之一是焦宇辰教授与马文斌教授关于胶质瘤分子标志物指导下的精准诊疗的分享。焦宇辰教授详细介绍了其所在的实验室及团队的科研方向,着重于肿瘤中的基因突变,尤其是那些引发肿瘤的“肇事突变”。他深情回顾了与杜克大学阎海教授团队的两次合作,两团队在2008年共同揭示了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中的IDH突变频率。这一发现激发了焦教授对科研的热情,他投身于此,以神经内分泌瘤和少突胶质细胞瘤为研究重点,渴望成为未来的创新者。

在研究过程中,焦教授对神经内分泌瘤进行了全面的基因测序。DAXX的高频出现让他意识到这可能是癌症的关键基因。进一步的研究显示,DAXX与ATRX的突变率高达43%。在临床层面,ATRX/DAXX的突变预示着良好的预后,患者生存期可长达十年。焦教授还为大家展示了ATRX与ALT之间的完全相关性研究,以及如何在黑色瘤研究中受到TERT启动子突发的启发,最终推动了胶质瘤分子分型的优化。与传统的形态学分型相比,分子分型在预后预测方面表现出更高的准确性。这一研究不仅为胶质瘤的诊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也展示了精准医疗在医学领域的巨大潜力。马文斌教授在分子及影像标志物指导下的胶质瘤靶向治疗

马文斌教授对胶质瘤诊疗现状进行了详细介绍。胶质瘤,作为一种难治性疾病,五年生存率相对较低。尽管有指南作为治疗参考,目前一线治疗的选择仍相对有限,主要是替莫胺(TMZ)和贝伐单抗等。随着对脑胶质瘤认识的不断提高,新的治疗机遇正在涌现。

马教授指出,当前胶质瘤治疗大致可分为两个方向: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尽管免疫治疗近年来势头强劲,但从即时的治疗效果来看,靶向药物仍然具有优势。靶向药物能够迅速杀灭肿瘤细胞,而免疫治疗则需要机体产生免疫力,通过化疗等手段诱导免疫力的产生,其效果相对缓慢。目前的研究趋势是结合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以期获得更好的生命曲线。

马教授进一步分享了在胶质瘤治疗方面的数据。他强调,只有在大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分子分型,找到预测特定肿瘤靶向治疗的分子影像标记物,才能开展真正意义上的靶向治疗。针对特定分子特征的胶质瘤亚型,有六种靶向治疗药物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如VEGF抗体——贝伐单抗等。针对具有特定影像特征的胶质瘤亚型,也有相应的靶向治疗药物。

马教授介绍的治疗药物中,包括针对某些分子特征的胶质瘤亚型的六种靶向治疗药物,以及针对具有影像特征的胶质瘤亚型的两种靶向治疗药物。这些药物的疗效与影像标记物的变化密切相关。例如,使用VEGF抑制剂西地尼布和贝伐单抗治疗后,具有特定影像特征的患者的受益情况显著。

马文斌教授在胶质瘤的靶向治疗领域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他表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新药的研发,胶质瘤的治疗前景将会更加广阔。他也提醒广大患者和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免责声明:系转载自网络,旨在传递更多信息。文中所述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对文中陈述的文字和内容,本站未经验证,请读者自行核实并参考。)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