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理师 >

上海1600万人拥有终身电子病历 智能监督过度医疗

  • 心理师
  • 2025-05-29
  • www.zibizhengw.cn
  • 自闭症康复

在繁华的上海市,一场医疗信息化的革新正在悄然改变着市民们的就医体验。一张名为“医联工程”的智能化医疗络已经覆盖了全市的23家市级三甲医院,并且延伸至长宁、闵行、卢湾、闸北等四个区域的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了覆盖广泛的医疗数据共享体系。

自2006年10月启动以来,这张网络已经为超过1600万人建立了详尽的医疗档案。这些档案中,包含了6500万份可供查阅的诊疗记录、3.2亿条医嘱信息以及350万份检查报告。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医疗数据库,储存着每一位市民的医疗信息,使得医生们能够迅速获取病人的历史病情和诊疗方案。

刘老伯是一位65岁的上海长宁区居民,不久前,他因突发急性疾病需要紧急手术。当他前往同仁医院就诊时,医生只需不到5秒的时间,便在网上打开了他的医疗档案,刘老伯以往的门诊处方、住院病历、检验报告等信息一一呈现。这使得医生能够快速了解刘老伯的病情,省去了化验检查的环节,并迅速安排手术。

这一切的便捷,得益于“医联工程”所实现的电子病历、影像、存储等信息化资料共享。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的副主任高解春自工程启动以来便参与其中,他对工程的每一步进展都深感骄傲。目前,“医联工程”已经构建了“一卡、一库、一网、一平台”的体系,即一张社保卡或医联卡,一个包含患者基本信息、临床信息和管理信息的中心数据库,一个连接各医院的网络,以及一个医院间临床信息共享平台。

每一次就医,信息都会被存入数据库,数据库也在不断更新。这意味着,这是一个“活”的医疗档案。不仅是在三级医院,甚至在社区卫生中心,从孩子出生时的血型、疫苗接种、健康信息等资料,成长的每一步都被详细记录在信息库中。

高解春表示,“医联工程”的最终目标是要覆盖全市所有的医疗机构。未来的上海,将实现人人享有电子健康档案,这些档案将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据测算,医务人员每天通过检索医疗档案,能够提高诊疗质量达9万余次,这对于提升医疗效率和准确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医联工程”不仅让就医问药变得不再那么烦、难、贵,更重要的是,它为市民们带来了更为便捷、高效、准确的医疗服务。这是一场医疗信息化的革新,也是一场人文关怀的升华。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